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8|回复: 0

面试技巧:面试备考多练多看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22-11-25 20: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点概况
    2019年10月,大一新生1000米体测时倒地身亡;2019年10月,高一女生在校运动会上接力赛中摔倒猝死;2019年11月14岁初中生1000米体测中离世……近一段时间以来,甚至近几年来,多地相继发生在校学生体育活动时突发意外身亡事件。
    家长质疑学校没有及时进行急救处置,社会反应校医是否具备资质,体侧流程是否科学等问题。运动生理学家指出,长跑时发生猝死,多是因为运动负荷的突然增大,导致心脏功能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脏缺血或严重供氧不足,又发各种心肌病所致。
    主流观点
    @广州日报:近30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校园体育被极大边缘化。虽然,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时纠偏,加强了学校体育,保证开足体育课,配齐体育老师,不少地方推出“每天在校运动一小时”的措施,但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加上一些家长对于校园体育安全的过度担忧,导致学校体育教育束手束脚,陷入温柔化的怪圈。
    @新京报: 多名委员建议,通过急救知识和急救设备普及等措施,加强院前急救,为猝死患者赢得急救黄金时间,并通过立法减轻施救者“想救不敢救”的后顾之忧。
    深度分析
    (一)本质: 校园体育频率和强度不足导致青少年体质欠佳,校园急救意识和技能缺失导致猝死事件无法挽回。
    (二)关注点一:校园体育猝死频有发生的原因。
    1. 学校和家庭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
    2. 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占比依然存在不足。
    3. 急救意识和能力的欠缺。
    (三)关注点二: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校园体育猝死的发生?
    1. 转变教育理念,健全体育健康机制。
    2. 丰富校园体育项目,完善体育设施。
    3. 急救知识进校园、进单位。
    4. 法治打消施救者顾虑。
    面试模拟
    近期,多地相继发生在校学生体育活动时突发意外身亡事件。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在全民健身政策的指导下,学校也加入了重视运动的队伍,但是由于早前长时间的忽视,大部分学生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导致校园体育猝死现象一再发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类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首先,学校和家庭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从根本上造成了现代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局面。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占、学业压力过重,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更甚者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导致大脑极易缺氧,这给体育猝死埋下了隐患。
    其次,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占比依然存在不足。介于体育猝死现象的发生,有些学校认为这是体育运动导致的,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往缩减运动量、降低运动频率、减少运动形式的方面进行,设置许多“温柔体育”,结果造成恶性循环。
    最后,急救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导致错失黄金救治时间。在运动过程中的突然昏倒,很大几率是由于心脏骤停引起的,应该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但是,绝大多数人缺失急救知识,无法有效的进行心肺复苏。
    为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我们需要全方位的实施体育改革,培养意识,引导行为,让校园体育在素质教育上绽放光彩。
    首先,学校和家庭转变教育理念,健全体育健康机制,在入校前或者进行大型体育活动之前,遵循“先检后测”原则,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体育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来安排合适的项目。
    其次,学校要全方面的改进体育课程的相关设计。丰富校园体育项目,要开齐开足体育课,配齐配强体育老师,除了把握课堂数量,还应保证课堂质量,走出温柔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与此同时,完善体育设施,根据学生年龄、身高等信息调整游泳池深度,完善急救设备,保证单杠等技能性设施和塑胶跑道的质量,从客观条件上杜绝体育危险。
    再次,急救知识进校园、进单位。保证校医院的上岗医生均具有医师执业资格证。加强对全民实施急救医疗知识普及和培训,与此同时,将急救课程纳入中小学健康课程体系,并编写符合中小学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急救教程。分年龄段统一教材和课程标准,保障急救课程质量和实效性。
    最后,法治打消施救者顾虑。在现实生活中,心肺复苏使用率低的另一原因是施救者或学校方怕担责任,不敢为之。而目前,多地出台了急救类法规条例,以此来保证施救方的权益,应当将这些条例多加宣传和普及。
    总之,不能一味的躲避,将校园体育圈进温柔的罩子,而是要转变长久以来重智教、轻体育的思想,从技术、设施、急救等方面给校园体育“托好底、踏清路”,使青少年的体质强健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9 03:32 , Processed in 0.075396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