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战役或事件 | 涉及人物及经过 | 影响 |
1931.9.18 九一八事变 | 张学良,“柳条湖事件” | 抗日战争开始 |
1935.1-7 华北事变 | “武力鲸吞”转为“渐进蚕食”。“察东事件”“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秦德纯与土肥原签订“秦土协定” | 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成为国共两党由对峙到联合的契机;改变国共的关系,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可能;国民党内部分化,蒋介石为首亲美派,汪精卫为首亲日派;加深美英与日矛盾 |
1935.1.15-17 遵义会议 | 秦邦宪,毛泽东,朱德,纠正王明、博古等人“左”倾错误 | 结束左倾路线;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标志 |
1935.12.9 一二九运动 | 北平学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6项要求 | 标志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抗战动员的运动 |
1935.12.17 瓦窑堡会议 | 张闻天主持,候补:毛泽东,周恩来 | 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
1936.12.12 西安事变 | 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兵谏” | 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
1937.7.7 七七事变 | 宛平城,卢沟桥,士兵失踪为由 |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全民族抗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
1937秋 洛川会议 | 陕西省延安洛川县冯家村,张闻天主持,毛泽东战略方针-游击战,作战原则-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 正确地分析了抗战爆发后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党的中心任务-“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发布了把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1937.8.13 淞沪会战 | 蒋介石,上海“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 | 上海沦陷;第一场大型会战,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彻底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
1937.9-11 太原会战 | 平型关大捷, 山西,杨爱源(前期),傅作义(后期),意义: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常考:平型关战役) |
1937.12 南京保卫战 |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誓与城市共存亡” | 南京陷落;南京大屠杀;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1938.1-5 徐州会战 | 台儿庄大战,抗战以来最大胜利,证明“亡国论”无根据 | 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常考:台儿庄大战) |
1938.6-10 武汉会战 | “万家岭大捷” 中国抗日战争三大胜利-薛岳的万家岭大捷、李宗仁的台儿庄大捷和罗卓英的上高会战大捷 | 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被彻底粉碎 |
1939.9-1944.8 长沙会战 (三次) | 薛岳“以战迫降” | 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 |
1940下半年 百团大战 | 彭德怀,左权 “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主动进攻和反“扫荡”阶段 | 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打出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 |
1941.1 皖南事变 | 蒋介石发“皓电”,反诬新四军叛变,要求审判叶挺,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 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
1944.4-12 豫湘桂战役 “一号作战” | |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日军溃退前回光返照的挣扎 |
1945.8.15 日本投降 | 日本裕仁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广播发表《终战诏书》 |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
1945.9.2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 | 正式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14年侵华战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
二、国共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