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5|回复: 0

时政热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擘画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8-10-8 18: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擘画。
作者: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家发展战略教研室教员 王一新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交汇期,既要在短期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瞄准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落实党中央的战略举措,确保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与严峻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远高于美国、日本、欧元区等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仅为2.5%,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长速度也只有4%。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就业形势处在较为健康水平。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以上,主要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较高的就业增长率和较低的失业率,是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发展中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了稳定高速的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总和。经济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区域发展不均衡。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总量指标与人均指标上均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追赶跨越还需要较长时间。区域分类统计显示,我国的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为全国贡献了超过一半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项指标,东部地区也是遥遥领先。长期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坚持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起,连续15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但城乡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6396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3432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多。城乡要素配置不均衡,城市对农村存在着资源配置上的虹吸效应,从资金、技术、人才,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教育、医疗、养老,城乡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经济结构有待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其中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较高,并因此形成了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经济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刺激消费、抑制低效投资,但总体上看,投资率过高与消费率过低的结构还没有完全改变。我国居民消费率水平,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而且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居民消费率水平。根据国际经验,一般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以上之后,其消费率水平应该保持在60%左右,而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水平长期低于50%。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会出现投资过热、内需不足等经济风险。
供给侧还存在较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依靠需求侧管理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供给侧。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者对各类商品和服务都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企业的供给能力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无法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提升的步伐。这就带来了两个最直接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大量的落后产能无法消化。对消费者来说,大量的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供给和消费的矛盾无法解决,必然会阻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运筹与目标指向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20世纪80年代,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富强与否的重要指标,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要强。无论是“三步走”“两个一百年目标”还是“新两步走”,要实现这些伟大战略目标,都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构建起完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为其他各个领域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在本世纪中叶如期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现了40年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也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外,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些矛盾问题,需要实现更高效益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更全面的对外开放,更完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归根到底是需要构建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标准和基本框架,包括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等。这些建设标准和框架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勾勒出了跨越关口的路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阶段性特点,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我们必须坚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总纲,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创新为战略支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动力,最终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推动超越发展,全面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宏伟蓝图。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现代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过去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的状态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工厂”,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正是伴随着制造业崛起而出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大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将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制造业领域,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要升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集中优势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特别是要改变大量的关键领域核心装备还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一些高科技、新技术领域的产业“命门”还受制于人的状况,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我国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培育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集群。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历史事实证明,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资源红利的逐渐耗散,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有新的增长动力。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几乎所有增长模型都会将技术创新视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创新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和质量。只有创新,才能解决当前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消除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应对“贸易战”“芯片禁运”等挑战,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有创新驱动作为支撑。这也是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践证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是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初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发展水平落差,往往可以增大发展的回旋空间,形成梯度推进和持续增长的动力。但是随着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总体提高,区域发展差距的拉大会对经济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引导人才和资金流向相对落后地区,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积极构建新的增长带和增长极,继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西部地区崛起,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火车头效应和辐射效应。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乡村市场广阔,人口众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与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确立开放发展新理念,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倡导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真正构建起具备足够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中国的发展成就,被许多国内外学者赞赏和研究。究其原因时得出了诸如人口红利、外贸红利、土地红利等观点。这些分析却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红利都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同样的人口、资源在改革开放前不能成为红利?事实上,所有资源优势能够上升为国家发展红利,必须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与之相匹配。合理完备的经济体制是其他红利能够产生作用的前提。“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最终建立起符合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本文系国防大学国家发展战略教研室“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5 21:25 , Processed in 0.08371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