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 公元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1.建安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2.竹林七贤: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3.“田园诗”代表人物陶渊明。 4.“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5.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6.曹魏: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7.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小圣”王献之 8.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9.绘画: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东晋南朝时有三文大画家,即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陆探微、张僧繇。“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10.四大石窟: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 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2.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4.《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