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阅读 >>>
七夕特别提醒:别再换女朋友了,小心当不了公务员
七夕来临 世间最美的礼物都写进了这些诗里--文化--人民网
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又来临了,身为单身狗的小编看着朋友圈那些秀恩爱的,简直不能忍。下面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少女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都会成群结队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并祈求永远心灵手巧。故而人们也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发展》》》
七夕节起源于汉朝,据《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将《诗经·大东》篇中的“女郎”和“织女”这两颗星赋予了凄美故事的色彩。此后,女郎织女的故事慢慢融入到了这个节日中。在这种情况下,七夕慢慢成为姑娘们开始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的节日。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祖咏还有这样一首《七夕》诗:“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丝毫不亚于春节。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乞巧市顾名思义是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七夕在闽南一带,还有一个意义,说是七娘妈的生日。把七位仙女作为幼童的保护者,谓之拜七娘妈。新生儿叫新契,到了成年,叫和七娘妈解契,出花园。有这两种年龄阶段的人家都要特别隆重庆祝七夕节。要陈设小楼阁,家具,衣物,脂粉,花朵作为供奉。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也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但唯一不变的,都是姑娘们在祈求心灵手巧的节日。
文革时期,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都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在那十年中,除了春节与清明节以外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承袭上千年乞巧活动也被中断。文革结束后,传统节日开始回归大众视野。只是,经过的10年浩劫的侵袭,再难重拾旧日的风致。再加上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物质的横流,传统的过节方式,于我们渐行渐远,七夕节逐渐发展为现在的情侣的“情人节”,商家的“购物节”。
对于该节日的传统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答下图中的问题,小编答对了四题,试试你能答对几题吧?友情提示一下:上面的科普要仔细看呦~~
150388477438739329.jpg
拓展 》》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
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
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手艺越来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