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时政热点:中国改革的“包容型智慧”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8-6-25 2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中国改革的“包容型智慧”。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向全世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改革逻辑,超越了人类积累的经济社会知识既定模式。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以西方的理论来看待中国改革,甚至以西方为模板对中国的改革进程进行评价和剪裁。这样的错位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反差:中国改革明明在不断取得成功,但总是在理论上被说成是错的。因此,理解中国改革,需要走出“西方中心观”和“被表达”“被代言”的困境,以中国的方式讲好中国改革故事,才能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回归中国传统来理解中国改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来理解中国改革,对于正确解读和探寻中国改革的成功之道,非常有必要。其中,渐进传统和中庸文化又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密码。中庸文化在实践中体现为一种包容性的思维方式,翻开改革40年的历程,可以发现包容思维和中庸之道贯穿其中,为讲好中国改革故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
比如说,在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民的自发创造与政府的理性设计良性互动,形成了“改革的二元动力结构”,这是动力的包容;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增量改革和价格双轨制,用双轨的形式向市场价格机制转变,这是路径的包容;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各地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选择多样的发展模式,这是空间的包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更体现着中国人善于驾驭矛盾复合体并进行优势互补的包容性能力。中国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中,不偏向任何一个极端,遵循混合至上、执两用中的方法论,形成了各种元素相互抵消缺点而又彼此激荡优点的“混合优势”。
贯穿于其中的独具东方和中国特色的“包容型智慧”,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这体现为一种实践思维,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一开始就没有接受任何一种理论的预设,也不会从一个抽象的起点进行逻辑的演绎,而是考虑到具体的时机、情境和场景,根据解决问题的现实逻辑灵活选择策略组合。
这也是一种辩证思维或者说中庸思维。中庸思维认为,每一种经济元素或经济理论,都同时具有合理性与局限性的一面。因为具有合理性,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发挥其长处;因为具有局限性,所以不能将其绝对化,而应该注重与其他元素进行综合运用,形成优势互补。
这还是一种渐进思维。渐进改革不追求用一种“创世纪”的办法,彻底打破旧体制,并一步到位建立新体制。它主张在旧体制与新体制之间进行一种有步骤的过渡办法,不追求每一步都达到最优,而是通过每一步的次优选择,不断逼近最优状态。
当然,“包容型智慧”还体现为一种系统思维,形成改革的协同效应。中国改革40年,从战术上看,无疑是以小切口带来大转变;从战略上看,各方面的改革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统筹推进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产权改革、国企改革、政府职能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一揽子的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60个方面、336项具体措施,就是要搭建改革的四梁八柱。
《中庸》有言:“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改革40年正青春。今天的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以“包容型智慧”挖掘中国的改革哲学,既传承中国文化、极富中国特色,又能够为世界共同接受,这正是在认知层面走出“西方中心观”的一个积极尝试,也是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一个契机。
(作者李拯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书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02:57 , Processed in 0.07492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