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8|回复: 0

面试热点:新生儿生育率缘何持续走低?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8-5-29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点背景】
国家实施二孩政策以来,获得了群众的极大的支持和认可,许多家庭迎来了新的成员,其乐融融。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了63万人,人口出生率比2016年下降了0.52‰,仅为12.43‰,这一数据甚至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下降到了5.32‰的惊人低生育水平。有人认为,中国可能会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并由此引发的劳动力短缺、未富先老、大国空巢等问题将不利于中国长期发展。
【综合分析】
对于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情况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首先,出生率下降的直接原因在于“一孩”,“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二孩数量上升的同时一孩数量却大幅度减少。2017年,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并出现近20年来首次二孩生育数量高于一孩的情况。因此可见,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实际上已经减缓了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幅度,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一孩出生率的下降。
一孩出生人口下降很重要的原因是,2017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近600万人。预计2020年,退出育龄妇女数量将达到1340万,是新增育龄妇女的两倍。目前,90后已成为一孩生育的主力,但90后整体的人群锐减又导致育龄妇女整体规模大幅下降。因此,目前出生率明显下降,从客观来看是前期人口结构失衡的产物。
与此同时,高房价、高育儿成本、颠覆传统的生育观念、婚育年龄推迟等原因又进一步导致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另外,从全世界情况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出生率下降是长期趋势。中国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方面,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类似,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育率也会最终稳定下来。
其次,我们也并不比对出生率下降过度惶恐,只要正确合理应对,它远没有想象中严重。认为中国已经陷入人口危机甚至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实则盲目且言之过早。这是因为,我们在看人口变化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短期数量的变化,还要关注预期寿命和有效工作时间、人口质量、技术变迁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改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明显增加,人口素质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来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人工智能技术对流程化的工作形成了巨大挑战,大量的工作岗位将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消失。机器的出现将极大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最后,尽管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会削弱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我们仍然需要关注“低生育率陷阱”导致的人口规模萎缩问题。未雨绸缪是未来人口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鼓励生育要从建立鼓励生育的制度政策体系、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和消除对女性就业歧视三方面同时着手。
第一,国家政策要向“生育友好型”转变。把鼓励生育纳入到各类制度和政策设计目标,如停止对未婚生育罚款,妥善处理未婚生育现象;给予生育现金补贴;在个税方案设计时,对家庭根据孩子的数量进行一定的税收抵免;设计灵活的带薪产假和陪产假制度,在避免过度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增加假期;对小孩数量较多的家庭在购房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
第二,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降低家庭养育负担。生育对女性带来的不仅是货币成本,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大量女性因为看护婴儿而不得不放弃工作,或者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影响到职业发展,降低了生育的动力。可以借鉴目前国外的做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婴幼儿看护领域,同时政府对婴幼儿看护进行补贴和政策扶持,将女性从婴儿看护中解脱出来,提高女性生育的积极性。
第三,从制度和社会文化方面消除对女性就业的歧视。女性生育不只是实现了家庭的生育意愿,同时也是增加人口规模,帮助社会进行族群繁衍,需要对女性生育进行政府补偿以实现社会最优生育水平,让企业和家庭来补偿时,最终补偿成本仍然会转嫁到女性个人身上,造成就业歧视。同时,严格执行《劳动法》,加大对各种显性和隐性性别就业歧视的打击力度,实现性别平等就业打消女性对生育的顾虑,释放其真正的生育意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26 11:53 , Processed in 0.06256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