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0|回复: 0

时政热点:我们需要更好的隐私保护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8-4-18 19:2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我们需要更好的隐私保护。
朋友圈成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最近有媒体报道,朋友圈晒出的个人信息,很可能被私下收集,5-10元即可交易,然后被应用到网络征婚、医美宣传等行业,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社交诈骗。甚至,朋友圈的集赞换奖、帮忙砍价、拼团购物等,也有可能是窃取个人信息的骗局。
一句话,朋友圈已无隐私。这既是因为社交软件成了工作标配,人们平时要加些不怎么熟悉的朋友,导致朋友圈远没自己所想的那么私密;另一方面,有时候帮朋友投票、砍价,扫描二维码获取话费,转发某个广告领取红包,点赞领取礼物等,也会被变相“搜刮”到家庭住址、消费习惯、收入等个人信息。相比前者,后者更加不可控,也更加可怕,因为它直接涉及社交软件在隐私方面的获取机制。我们不少人都曾遇到这样的状况,一款“围住神经猫”的游戏突然间流行起来,毫无科学根据的“你是左脑还是右脑”占据了朋友圈半壁江山,甚至隔三差五我们就能看见各种“性格测试”“运气抽签”“抽奖游戏”,它们大都是随机答案,却都要索取授权,这会不会威胁到信息的安全性呢?
就某些社交软件的回应,对第三方的授权仅包括头像、昵称等非敏感信息,并不需要担心,然而,这并不代表索取授权就是一件正确的行为。最近被称为“史上最大隐私泄露事件”的脸书,就栽在了这上面。该软件授权了一款性格测试应用,被大约30万人安装了,然后他们的社交关系信息和个人信息就被获取了。就这点来说,我们授权一个应用时到底有没有可能被窃取数据,是值得警惕的。不久前,有人公开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获取便利”,大概无意中透露了这种可能性。许多社交软件和电商是合作关系,虽然都对用户宣称数据安全,但在点击授权的一刹那,用户很难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更甚者,现在很多软件都毫无理由地索取手机权限,虽然你很难明白这样做的依据,但这的确是时下互联网的某种风气。
归根结底,这是用户在隐私条款中的弱势地位决定的。一个考虑周全的隐私条款,会最大程度体现对用户的尊重,不仅给予用户“被遗忘权”,还采用明确的增强式告知,强制隐私条款每部分附加相应具体的场景描述,对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说明,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大纲式的说明,甚至很多没有说明。去年,有媒体对50家互联网企业发起调查,结果只有30家制定独立隐私政策,18家关于隐私保护的内容存在于用户协议中,2家完全没有关于隐私的声明。条款如此含糊,原因就在于很多企业片面强调“规模增长”,而忽略了用户的隐私需求。近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的负面新闻比较集中,就是因为大部分用户开始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也渴望更好的隐私保护机制。
保护隐私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法律。然而目前颁行的《网络安全法》及“两高”对个人信息的司法解释,只规定了买卖个人信息可入刑,没有明确怎么收集、怎么利用这类隐私条款应该涉及的规范。这是因为它不像直接交易那样,有显著的危害性和强烈的识别性,因此一些互联网企业才更加有恃无恐。仅就这点而言,旨在全面保护隐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不能缺位的。
作者:扶 青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公时事政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20 00:20 , Processed in 0.073773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