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801374_15172684465001n17.jpg
1月5日,北京大学公布了《北京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17 年,北京大学校本部共有 2421 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从签约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到各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 52.34%(其中以国有企业为主,占 30.44%,民营企业占 11.90%,三资企业占 8.84%);到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占签约人数的 25.40%。
1月13日,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结果与北京大学相似:按就业单位性质统计,2017届毕业生在各类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67.34%。在高等教育、科研设计单位、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为12.95%。
如图1统计显示,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主要去向仍然是企业,到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相对稳定,波动不大。
“国企用人数量相比机关单位大得多,并不意味着公务员就不热了。公共机构有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国家机关每年的用人量也就是2万左右,大量的毕业生去向肯定还是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因为这两个部门的用人量比较大。此外,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在增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不仅国家机关公务员热没有消退,据竹立家调查所知,在省城读书之后到县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事实上非常多,现在县一级机关单位招聘公务员,报考人数是非常多的。“应该说,大学生、研究生到县级甚至乡级工作的积极性或意愿也很强。”竹立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