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23 12: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结束了政经一体化的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了“乡政村治”模式,农村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取向已经非常明确,这为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规定了方向。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要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政治文化理论,以参与型政治文化为主的混合型政治文化是民主制度稳定运行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农村,传统顺从型政治文化影响深重,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并使参与型政治文化与中国政治文化的优秀成分有机融合在一起。为此,一是要向农民灌输基本的政治常识,使农民了解他们的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懂得怎样通过法定的政治参与渠道表达诉求。二是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使农民知晓如何合法地表达政治意愿,避免陷入非法政治参与之中。三是培养农民政治参与的正确态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中公共事务,使农民心中生长出真实、理性和自主的政治参与动机。四是让农民相信自己能够影响政治结果,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农民的政治功效感。五是吸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尽管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特权观念、皇权意识、家族文化等在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负面的,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义务意识、民本思想、权威意识、家族文化等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的政治参与倾向,调整农民政治参与的节奏,使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更加平衡。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还要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毛泽东明确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建立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要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为公民社会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法治的经济、竞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要有意识地向农民灌输平等、竞争和契约思想,为农村市场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内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正义的经济,要给予弱势群体以应有的帮助和关怀,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要向农民传输正义理念和慈善思想。农村公民社会建设需要自主思想、合作意识和妥协精神,农村政治文化建设要把对农民自主、互助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拓展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
政治文化是需要一定途径传递的。在农村政治生活中,大众传播工具、学校、农村组织和家庭成为传播农村政治文化的主要媒介。
首先,要高度重视大众传播工具在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大众传播工具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它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书籍、互联网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传播工具以惊人的速度介入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大众传播工具对农村政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农民不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进行政治参与,而且大众传播工具在农村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变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在农民政治认同、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的形成、维护和改变中的作用是其他政治文化传播途径无法复制的。农民通过新闻报导、舆论宣传等方式形成和增强政治认知。在对1175位农民的调查中,当问及“您主要通过哪种渠道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时,回答“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网络”、”村里的喇叭”、“其他”的人数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1,1%、4%、13,8%、3,4%、8,6%、1,8%、7,3%,大众传播工具已经成为农民提高政治认知水平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法律知识,反映农村活生生的政治现象,这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政治知识,进一步提高农民对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促进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大众传播工具还影响农民的政治评价。政治评价是对政治领导、政治目标、政治过程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农民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体会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心,感受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农民从媒体中观察到领导人亲民、热情、谦虚的政治形象,使农民信任党、信任国家,爱戴领导人。党和国家利用媒体与广大农民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然而,农民也通过媒体了解到某些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专横跋扈,加之自身对农村政治生活的观察,使他们对农村基层干部评价偏低。我们还注意到,大众传播工具不仅传递政治知识,而且塑造人们的政治态度。大众传播工具可以直接表达对政治事务的看法,引导农民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如大众传媒大量宣传农民参与农村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的活动,并给予很高的政治评价,有助于农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总之,我们要积极利用媒体大量传播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借助媒体营造干部与农民的深厚感情,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大众媒体在承载政治文化传播功能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寓教于乐。以往的经验表明,采用专题形式传播政治文化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议题的选择要贴近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议题不仅要引发农民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思考,而且要向农民传送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阿尔蒙德指出:“如果个人就某个政治对象获得了一组前后连贯的信息,特别是当这些信息又涉及他们自己的活动时,他们就可能对该政治对象形成一套坚定不移的信念。”
其次,努力挖掘学校在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学校在播撒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作用。学生时代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是人们政治主观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学校在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通过学校灌输主流政治价值观念。但是,相对于城里人来说,我国农民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较短,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农民中很少有人拥有大学学历,农民在学校学习时期获得的政治知识有限。此外,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较差,政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政治教育效果。所以,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重视农村学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改善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帮助农民形成积极的政治态度,培养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忠诚,引导他们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
最后,要积极发挥各种现代农村组织在农村政治文化建设中的培训作用。与其他农村政治文化建设途径不同,农村组织不仅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影响农民的政治态度,还通过实实在在的政治实践训练改变农民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心理。各种农村自治组织是农民学习政治文化的大课堂,农民在自治组织中学习民主自治知识,亲身体验民主程序,形成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学会妥协与宽容。与学校教育不同,农村组织在提高农民政治素质方面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萨托利认为:“读书识字或许是真正公民的必要条件,但一个人可以受的教育不错而对政治所知甚少。”当前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组织数量少,民间性差,管理混乱,农村组织还无法承担起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当前,农民组织建设的重心应该放在发挥农民组织的利益维护功能上。人们获取政治信息的愿望与人们的利益相关。如果农民组织无法发挥维护农民利益的作用,农民组织的参与者就无法在利益的驱动下形成学习政治文化的内在诉求。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公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