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3|回复: 0

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5)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31 11: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给定材料
    1、 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搞了个农民合作社,可一年多来在生产经营上没弄出啥名堂,大伙的干劲儿开始有点泄了。“合作社不缺人、不缺钱,就缺(致富)项目!”村民米俊桥说,咱老百姓不怕苦、不怕累,可没有发展项目,整天光开会、搞文艺活动,大伙就觉得没奔头。
    翟城是辣椒种植专业村,家家户户种辣椒,但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却卖不起价。村民们也想过搞辣椒直销和加工,但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套路,也不清楚前景,不敢盲目干。“做买卖要有本钱,市场也有风险,关键是如何起步,要有能人组织。搞加工更难,不仅要有技术,还要买设备,哪有那么多钱啊!”村民李民献说。
    四川省大竹县乌木镇堡子村农民廖维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国家取消了我们的税,还实行粮食直补,农民从过去的年年交钱到现在还从国家领钱,这是党中央采取支持‘三农’的惠民政策,我们现在一门心思就想着如何想办法多挣钱,改善自己的生活。”负担减轻了,但农民还有新盼头。达县亭子镇赵岩村的村民们说,过去农民们缴粮纳税支持了国家建设,城里现在都是高楼大厦了,农村很多地方还在走烂路。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农民也盼望国家和城市对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倾斜和支持。记者看到,目前农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民仍面临致富途径少等诸多困难,农民们渴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农民兄弟强烈呼吁,农村最缺的是发展项目,政府应该及时提供一些种植和销售的市场信息。农民还建议,现在农村缺的是有市场头脑、懂营销的经纪人,没有这方面人才,生产搞得再好,农产品也是“卖难”,盼望政府能够组织培训一批经纪人。
    2、 水、电、路不通,农民饱受其苦。陕西省礼泉县阡东镇力士村是一个拥有4000多亩苹果的专业村,出村的1.5公里砂石路是名副其实的“搓板路”,村子里的土路更是坑洼不平,记者乘坐的桑塔纳车一不小心底盘就会碰着路面。村民刘启选向记者倒了一肚子苦水:“路太难走了,买苹果的客商都不愿意来。前一阵子收购苹果的时候,运输苹果的大货车在村里翻了3次。”力士村党支部书记张世杰也有苦衷:过往车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发展苹果产业深受影响,群众意见很大,村干部也没有办法。
    永寿县马坊镇马坊村4组24户村民就住在公路边,但村民吃水远没有行路方便。66岁的村民赵兴忠在门口水井用人工辘轳绞水,从放下空桶到绞上水来,总共花了15分钟。大家希望村里打一眼机井,但打一眼机井投资十多万元,这样的事一家一户解决不了。
    3、 在陕西永寿县马坊镇,一条2005年10月份竣工通车的村级柏油公路,没到年底已是坑坑洼洼,许多路段柏油开裂、砂石松动,车辆经过十分颠簸。马坊镇耿家村村民耿双海看着门前“好景不长”的公路摇摇头说:“要不是投资太少就是工程队偷工减料,修这样的‘豆腐渣’路,还不是哄老百姓高兴?”
    记者在陕西永寿、旬邑、淳化、泾阳、礼泉、洛川等农业县区采访时看到,因为投资标准偏低,乡村道路的“短命现象”十分普遍。
    礼泉县西张堡镇党委书记高琼说,乡村道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柏油路两三年要养护一次,砂石路每年都得养护,然而目前乡村道路的养护管理几乎是空白。泾阳县兴隆镇党委副书记卢玮说,“一建了之”的道路难以“长寿”,无法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但要养护就得有人员、有机构、有资金。将来国家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之后,一方面应该考虑地方配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标准,一方面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就应该考虑管理维护问题。
    在外打工的河南农民刘义杰回家过年,常听到村民为“夏天开不动空调,冬天暖不了冷炕”而烦闷。去年夏天,他家因为电力不足、线路老化,家里刚买的空调开十分钟就跳两次闸,只好又拿出原来的风扇用。他苦笑着说:“没辙,这些事一家一户无法解决!”
    4、 10年前,陕西旬邑县排厦乡水家村义章组190户农民从偏远的沟畔搬迁到了公路边,旧村占地200多亩,新村只占60多亩。可是旧村200多亩宅基地至今仍然撂荒。村民杨永军说:“我们这里本来就人多地少,哪个农民愿意好端端地将土地撂荒?可是群众拿不出复垦的钱来,如果没有上级扶持,还得荒下去。”
    在陕西一些山区县,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因为原来住房分散、缺乏规划,许多村庄改造难度极大,搬迁建新村是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的方式。然而农民们却担心,因为投资巨大,旧村庄的复垦还田总有一个过程,如果大量村庄进行搬迁建设,会引发新一轮的占地高潮,短期内会造成耕地面积数量减少,希望各级政府对此进行妥善调控。
    5、 无论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新农村,无外乎高楼、水泥路、花园、小别墅。农民基本上按照城市的样子,规划自己心中的新农村。
    西方一代人建的房子几代人使用,而我们一代人要建几次房子。在这方面,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走了不少弯路,村庄“摊大饼”式扩张,蚕食了大量耕地,浪费了大量发展资源,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耗资不小,整治难度很大。
    蒋相忠是山东省临沂市砚台岭村支部书记,他对记者说:“搞新农村建设,农民盼改善生活,同时农民也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
    对此,一些农民无奈地表示,我们折腾不起呀,政府不做规划,说不定哪天修马路搞开发区就把我们新建的楼房圈进去了。而不少基层干部则认为,新农村建设“踩”在我国内陆发展的起飞阶段,农业税取消、国家开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门槛边,农民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既有愿望又有能力的“节点”上。这个时候进行村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城乡规划,搞新村镇建设,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绕过发达地区村庄建设上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新的先机,积聚跨越发展的能量。
    6、 中央明确表示,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今后中国政府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目标虽已明确,但任务并不轻松:目前,占全国总人口60%多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好,多数村庄的房屋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已相当完备,因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开始从“硬件”转向“软件”,渴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农民对更高生活层次的追求,另外一方面,表明了农民对社会公平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强烈诉求。
    在浙江各地,城市市民享受的社保政策向农村延伸,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站“崛起”在村头乡间,农民步行20分钟即可就病问医;所有农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都免费享受定期体检和上门服务;不管大病、小病都可以得到一定报销,困难群众大病统筹加救助报销比例甚至高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
    7、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中部地区34个,西部地区17个,东部地区23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了入村入户的调查。去年,则对北京10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作了同样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包括居住区、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境、生产与仓储、交通、防灾、供气与供暖、规划等11类105个项目。发现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都与没有村庄规划或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自己的生活污水污染;道路穿村而过,路面高于住宅威胁农民生命安全;发展家庭养殖业过程中“人畜混杂”,留下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农民把生活垃圾填埋到不应填埋的地方;把住宅建到了泄洪区、泥石流区和地下采空区;随意建房或堆放柴草,没有留消防通道;厕所搭建不合理;因为没有村庄竖向规划,使农村住宅发展产生了诸多社会不和谐隐患等等。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99%;即使个别村庄有规划,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它们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比如在对某南方省一个地级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200个村进行了规划。但是,很遗憾,我们的城市规划师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多数规划通过改变了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新农村所必须的。
    这就形成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国家每年投入都在增加,另一方面,农村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其原因,即在我们没有注意使用乡村规划这个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工具,去敏锐地察觉出某一特定村和村庄生态系统所及区域的细微末节,去追踪考察现有或将要实施的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去在各个部门中做一个协调。现在,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过,投入不一定在于多,而在于按乡村规划去投入。当前,应当投入到解决农村的安全隐患上,投入到那些已经投入了的项目上,让它们发生效力。
    8、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广大农村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政府运转和公益事业经费问题。山东、山西、黑龙江是传统的农业省份,农村多数地区没有集体积累,当地政府靠转移支付只能维持一些最基本的开支。谈到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建设资金短缺。
    今年48岁的刘鹏飞连续20年担任孙家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他所在的山西省石楼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刘鹏飞说:“村里的外债不多,这在当地就算不错的了。但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上级转移支付的3万多元钱只够勉强维持。要发展、要建设,哪里动一动都需要钱,可是现在没有一点集体积累,老百姓口袋也很空,去年人均收入只有七八百元。”
    山东省惠民县东萧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萧吉勇说,村集体过去一直没有收入,前年一个企业征用了村里的60亩机动地,按每亩每年1500斤小麦给补偿,算是每年有六、七万块钱。去年春天村里修了不到3公里的道路,花了30多万元。本来想连路灯一块儿安上,可是光修路还欠工程队七、八万块钱,由于没有钱只好放弃了。要进行村庄规划整治,更是难上加难。“过去以村里的名义还能贷出点款来,现在这条路也走不成了。”萧吉勇沮丧地说。
    黑龙江省海伦市百兴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元说:“我们村没有集体积累,也没有外债,情况算中等的,在这一带还过得去,但想办公益事业就难了。以前道路虽然是砂石的,但是常年还有人维护保养,路况也还好。现在乡和乡之间、村和村之间的路很难走,一下雨就几乎没法走了。今年秋天曾赶上连阴雨,外面的车进不来,里面的车出不去,眼巴巴看着大豆卖不出去。干着急,没办法。”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友谊村村委会主任宫福军说,前些年交“三提五统”(“三提”是指提留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五统”是指统筹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编者注),不少是村里借债交上去的,现在还欠着外债30万元,村里也计划修路、通自来水,可钱没着落,什么都等于白说。
    9、 在山西省石楼县小蒜镇,记者与几位村党支部书记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请他们谈谈对建设新农村的想法。说到中央“20字方针”,支书们有的能讲出一两句,有的表示说不清楚。谈到将来村里的打算,支书们面面相觑,言不及义。
    一位支书说:“建设新农村从毛主席那时候就提过,我琢磨着就是要盖一些好房子吧?”他的回答,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模糊认识。还有的干部更多的是关心自己以后的待遇。一位村支书说:“现在村干部工资太低了。我们村里我算是最高的,一年才1000块钱,其他干部有的800块,有的300块。连自己家的生活都没有保证,搞集体事业哪儿来的积极性?”
    在座谈中,村干部们也表示了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心愿望。他们说,像俺们这些穷山沟里,有时候选个村干部都难,很多人不愿意干。“也别光怨俺们素质差,平时没机会学习,常年憋在穷山沟里,不出去开阔眼界,咋提高素质?”其中一位说,他当支书6年来,也参加县里和镇里组织的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很受启发。搞新农村建设,希望上级能够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
    在山东,东萧村党支部书记萧吉勇说,最近电视、报纸上讲了很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事情,但上面只提到大略的方向。虽说是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搞,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到底怎么抓,抓什么,还是希望上级能出台一些详细的办法,使基层行动起来有个抓手。
    一些基层干部说,像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些事情其实一直在提,也一直在抓,可是找不到好路子。特别是说到农民增收,干部们普遍对眼下的形势不觉得乐观。黑龙江海伦市百兴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元说:“这两年农资涨价很厉害,种粮食剩不了多少钱,养殖业又赶上禽流感。我们这里是纯农业地区,基础差,村里没有企业,说到发展,几乎一点头绪也没有。”
    10、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干部的事情,群众的支持非常关键。”在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约而同地表示,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干部、群众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干部的“权威性”有所动摇。很多时候他们的想法与村民们的想法差距很大;而没有群众支持,在开展工作时便感觉脚下没有根底。
    东萧村党支部书记萧吉勇举例说,村里的路不好走,一到雨天就出不了门,群众要求修路的呼声很高。但要是向群众收钱,一个户出几十块钱,大多数人家还认可,但也有一些户不干,有些户坚决不拿。他们会说:“我们不靠路,离路远。”有的直接受益的人家也愿不拿,他们的觉悟就这水平。萧吉勇说:“我们宁可欠着帐,也不向群众要钱。现在办点公益事业,就是最缺钱;可老百姓一提钱就头疼。”
    一些村干部反映,过去村里穷,为群众提供的服务少,群众对村干部不买帐。百兴村党支部书记张贵元说,现在村里组织什么事情,村民们都是一个词:“瞎扯”。今年,村里按照上级部署,号召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村民一听都直撇嘴。虽经反复动员,结果也没有几个人响应。
    绥化市友谊村村委会主任宫福军说,村民们欠着集体60万元的“三提五统”款,现在都收不回来,成了“死账”。眼看着自来水网管与本村只有一路之隔,几年前就想接进来,张罗了好几年也没办成。而友谊村的一位村民也说:“通自来水?就我们村现在这条件,那不是做梦吗?!”
    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基层组织在带领农民开展农村建设方面表现出了凝聚力和生气。山东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汝敏说,村民们很讲实际,干部为他们办事少就没有威信,以后再张罗什么事都难。反过来,干部越是能为他们办好事,工作的基础就越牢靠。据记者了解,这些年郑庄村里修了11条街道,办了不少实事,群众因此对村组织很信得过。
    郑汝敏说:“去年村里换届选举,我是书记、主任‘一肩挑’。在村民选举中的得票率是97.3%,在支部选举中的得票率是99%,这都是靠为群众办事赢来的。现在村里办啥事,群众都能积极响应。村里每个月都要开一次村民大会,如果不开群众还不乐意呢。”
      二、申论要求
    1、 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250字,20分)
    2、 针对材料6反映的问题就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350字,30分)
    3、 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展开论述,写一篇议论文。(1200字,50分)
    三、作答提示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几个关键问题,还要防止出现一些不好的倾向。
    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建议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按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前重点是要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他们失地不失业,生活有保障。要探索以土地入股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做法,进一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全覆盖,提高农村“五保”人员的集中供养率。
    其次,加快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教育、文化等服务体系建设。要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着力构建由村合作医疗室、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县(市)中心医院有机结合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以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和流动人口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要做好流动人口和农民工聚集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增加教育投入,普及村活动室、图书室、宣传栏以及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文化设施,着力建设适应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推进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要以确保农村安全为目标,增强防范与处置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继续推广“枫桥经验”,落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关措施。坚决打击农村各类黑社会势力,正确处理宗族仗势欺人事件,遏制刑事案件和交通事故多发势头。同时,要善于把突发性事件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累资金。
    3、 可选择下列问题之一展开论证;也可综合论述:
    ①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对政府如何帮助农民增收,有着更加热切的期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 就成了无源之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但对一些资源贫乏、区位条件落后、经济基础差的偏远山区来说,国家的惠农政策往往难以及时落到实处。希望有关部门在政策倾斜、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技术扶持上多“输血”、多“造血”,让农民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
    ②在新农村建设中,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建设不可缺少而且投资额巨大,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是公益事业,像城市里一样,农民也应该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这项服务。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百姓对于改善农村路、水、电等公共设施的愿望非常强烈,但靠自身集资又难以完成。大伙儿盼望着国家尽快建立普惠性的投资政策,加大村庄公共设施支持力度,从而加快更多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为长远计,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应该与农民新居建设同时或提前进行,不应该搞“道路拉链工程”,先把房子修起来,等有了钱再铺路、修管道,但目前有限的项目资金无法满足群众需要。建议各级财政对基础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并实现日常化,别再搞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投资了。
    ③由于投资标准偏低、县乡资金配套困难,再加上维护管理欠缺,近年来一些农村出现了新修公路严重破损、公共设施闲置浪费等现象,国家花了钱,农民却没有真正得利。基层干部群众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硬件”标准和“软件”管理都应到位,以免造成“好景不长”的局面。修了路、引来水、通上电,这本是为农民办好事,然而由于管理跟不上,导致这些“民心工程”遭民怨。随着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对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把关系农民福利的好事办好、管到底。
    ④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本着节约的原则,少部分切实需要搬迁的村庄可以搬迁,更多的村庄还是应该通过旧村改造换新颜。在一些贫困地区,村庄整体移民搬迁后容易规划建设高标准新村,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但是在新村建设占用大量投资的前提下,旧村复垦还田往往难以实现,客观上造成了长期重复占用耕地,“节省土地”的美好愿望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⑤最近一个时期,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建设。但是,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提出了建设指标,大手大脚搞规划,异想天开抢进度。这种“大干快上”的倾向有所抬头,需引起各地警觉。
    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是关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农民的幸福指标表现在哪里?不仅是吃饱穿暖,还有生病掏得起钱、不再为子女受教育发愁……这一切,都有待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完善。
    ⑦全面开展乡村规划是在农村贯彻各项法律、规定、标准和规范,严格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如果每个村庄有一个乡村规划,政府行政部门、村民委员会严格依乡村规划行政,所有的公民严格按乡村规划办事的话,农民的切身利益将受到全面的保护。在“十一五”就要开始的时刻,迅速开展乡村建设规划是摆在规划建设部门面前的一项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不仅仅是资金,还必须首先有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在乡村规划的指导下,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⑧需要引导。在山东、山西、黑龙江等省份的农村地区,基层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反应不一。在一些强村、富村,农村建设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村干部显得信心十足;而在一些经济实力差的村子,村干部却对建设新农村没有什么概念,或表现出忧心忡忡。他们的困扰主要集中在建设资金、干部自身能力和群众基础等三个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0 09:25 , Processed in 0.090669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