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6|回复: 0

2015年省考时评:“15万读武大”的骗术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31 09: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0后学生交15万元“就读”武汉大学4年,毕业时竟发现自己没有学籍。5月22日,当事学生张鹏(化名)回忆这4年经历,坦陈曾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有所不同,“老师从不点我们6个人的名字,这是我最疑惑的地方。但我们又一次次相信了‘辅导员’”。22日晚,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正式回应称:这是一起盗用武大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将配合警方调查。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已被刑事拘留,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又到毕业季,有关高校毕业生的新闻自然获得高关注度。其中“骗与被骗”似乎是个少不了的主题。这起事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除了事发名校,更因事件发生链条的匪夷所思:四年中,不仅是被骗的学生,还是周遭的同学,几乎都心存疑虑,但在各方的沉默下,迟到毕业的那一刻,“谜底”才被最终揭晓。不少人首先将矛头指向被名校文凭魅惑的家长与学生,但在整个事件中,一种沉默的螺旋效应,其实更令人心惊。
    被骗的多名学生,四年来与同学一起上课,却从未被点名,也从来没有考试成绩,在这个过程虽也多次向“辅导员”表达过疑问,但最终在都被“特殊渠道”的说辞搪塞过去。客观而言,强大的心理暗示与“骗局”的共同体心理,会麻痹他们对于欺骗的警惕感,从而只能选择沉默与“相信”,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骗术也正是对这种心理的利用。但这群“特殊学生”在学校上课、生活了四年,居然没有引起校方包括任课老师的注意,无疑是不正常的。
    此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是那名叫王杰的“辅导员”。按道理,高校辅导员的招聘应该有着较为严格的审查条件,为何一名行骗者能够轻易担任辅导员?还是其本来就是“潜伏”在校园里,只与被骗学生接触?但问题是,在开课前,“辅导员”王杰曾将受骗的6名同学介绍给班长认识。如果王杰纯粹只是与学校无关的“潜伏者”,那他又是如何获得班长的信任?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方面对于这名辅导员至少有着失察的责任。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是,当受骗学生向任课老师表达为何自己从未被点名的疑问时,得到的答复都是求助“辅导员”。事后假设,如果有一名教师意识到这其中所可能存在的不正常,或许骗局早就被戳破了。这是老师太过大意,还是如今大学师生关系疏远化的必然结果?而在身边的同学看来,这些“特殊学生”没有学生证,进不了图书馆,没有饭卡,不参加班会,虽“感觉和我们还是不同”,但最终却依然选择了“也不好多说什么”。这种“不好多说”的心理到底是怕成为真相的揭露者,还是只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又一例证?
    虽然这些任课老师和同学,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成为“骗局”的戳穿者,都不必然要为此负责。但必须承认,如此集体性“沉默”,实质是促成骗局最终得逞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骗与被骗。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固然要再一次呼吁:天下没有白上的大学,无论考生与家长都要对骗术提高警惕。但这样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就如此真实地发生于培养精英的大学,沉默的螺旋就如此轻易地在老师与同学之间悄然酝酿,且延续了四年之久,期间所展示出的写实般的大学生态,或更值得关注与正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0-6 13:23 , Processed in 0.07138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