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2|回复: 0

时政热评:清理“红顶中介”关键在管住权力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31 09: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种伴生于改革、寄生于体制并不断蚕食改革红利的“寄生虫”,“红顶中介”正在被清除出体制。这是今年从上至下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半年来,李克强总理已经多次提及这一问题。据披露,环保部已出台整改方案,国家气象局此前也宣布取消“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4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
    中央部门旨在切割权力与中介服务之间利益关联的努力,值得期待。只有让权力归位,并明确权力与市场的边界,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红顶中介”乱象,遏止腐败,并激发市场的活力与创新能力。
    也即,整治“红顶中介”的要害,并不在于清除了多少中介服务事项,切断了多少中介机构的种种联系,而是在于真正约束恣意的权力,不能再任其随意设卡赋权,滥用行政强制。
    只是,道理虽然是这样,具体到现实运行中,往往并不容易。公众能够看到的,多是一些比较容易办到、且见效较快的做法。比如,下放或者取消某种审批,不再指定中介服务机构等等。客观而言,这些做法能够扎实推进,已经相当不容易,毕竟,每一项行政审批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斩断这种利益关系,释放市场红利,需要绝大的勇气与担当。
    但公众也发现,很多已经被取消的审批事项,却几经周折,转手到中介机构手中,而细察之下,这些中介几乎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机构本身就是政府权力的延伸,比如各种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商会等。这些中介也就是一般所谓的“红顶中介”。“红顶中介”承接的,等于是政府已经放手的权力,相应的,本应该作用于市场的改革红利,也就被截留、分肥,成为中介的禁脔。
    由此也可见取消“红顶中介”究竟有多难。其一,难在利益分配上,而利益格局的洗牌往往很难。这是因为,每一项诸如检验、检测、认证、咨询、评估、鉴定等关乎企业根本利益的审批权力,都有很高的含金量,都对应着确定的利益。一旦打破旧的“红顶中介”利益格局,那么,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分食这块市场?至少,在社会组织仍欠发达的情况下,尚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模式。
    据报道,有地方官员透露,其主政的县,一个项目环评因为没有找环保部门指定的环评机构,每次都通不过,花了很多冤枉钱,最后找环保部门指定的一家环评机构,一次就过了。这一事例表明,当利益已经成为行政的“潜规则”之后,公平竞争就成了一句空话,市场主体并无任何选择的余地,连带着,地方政府都会去主动适应、并助长这种乱象。
    其二,难在权力的退出上,已经占据了这一块利益的权力并不愿主动退出。即便简单切割一下,也很可能会转入地下,以求继续获取可以轻松拿到的巨额利益。更何况,从目前的体制情况看,不少“红顶中介”被作为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来看待,其领导人往往由政府部门任命,个别中介机构甚至成为政府退休官员“养老”的去处,“老领导”继任“新会长”。
    此前有媒体报道,自从中央推进简政放权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因为无利可图,往往以懒政、怠政应付差事。而在懒政、怠政的背后,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其实是转嫁到“红顶中介”那里了。在今年4月底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审改办负责人王峰就表示,简政放权后,企业仍需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中介服务环节上。何以如此?不外乎该“简”的没有真“简”、该“放”的没有真“放”,换个中介,继续审批、继续收费。
    说到底,对于“红顶中介”,不能仅仅止于人人喊打、口诛笔伐,而是应该“动真格儿”的,盯住“红顶”而非“中介”。即便一些权力部门迫于上上下下的压力,暂时切断了与“红顶中介”的种种关联,那也只是权宜之计,不可能持久。
    一句话,只要权力过度介入市场的现象不改变,只要权力得不到真正的约束与监督,则“红顶中介”的乱象就很难彻底清除。即便一时清除出去了,也会变幻花样卷土重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0-6 07:07 , Processed in 0.07477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