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05|回复: 0

2015公考时评之“新常态”的九个特征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31 09: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常态”的九个特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勾划了“新常态”的九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整个经济活动给社会成员带来实惠的具体环节。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明显感觉到新的时期我国的消费呈现排浪式的特征。“老三件”和“新三件”这种当时人民生活中最看重的三大件,经历了排浪式的替代。老三件”、“新三件”排浪式的消费过后,又有升级版的私家车、住宅,还有现在仍可看到余波的旅游(包括出国旅游),其中组团的旅游就带有排浪特征。我国曾有到某一国外目的地的旅游会出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旅游团,其排浪特征非常明显,比如从开始的“新马泰”再到后来的欧洲旅游。但是到了现在,中央作出判断是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了。比如我们看到出国旅游现在更加推崇的是有弹性的个性化设计,小团组,一个家庭或者一些比较亲密的朋友,以不大的规模、多样化的设计来形成各种具体的安排。不像过去那样了,一下子来一个简单的模式,有一个信息出去,多少人就踊跃参加。这样的模式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符合经济体发展的普遍规律。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城市风貌中曾有排浪式的时尚,比如说一段时间里面,某一种服装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我记得曾经有红裙子、黄裙子,大家都是趋同。而现在人们更认同的是在服装这种事情上,一定要努力避免“撞衫”。从一个具体角度来看,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越来越表现的就是与众不同的个性。消费方面这已变成了主流,表现在各种各样的一般消费品,耐用消费品,特别是大家所看重的前沿上的一些消费形式上。这样的阶段显然对我们的“新常态”,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要求。
    第二个特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我们的基础设施,首要价值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在改革开放以后,客观上需要一轮又一轮的升级换代,因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在加快,跟城镇化伴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不断升级。从首都北京来看,比如说航空港已体现为首都机场几轮的扩建改造,一二十年期间就展开了三轮机场扩建,已经扩建到了T3航站楼,但仍然满足不了需求。北京已经在设计、建设第二机场。北京的公交体系开始试图在地表从二环、三环一直建到现在有规划的七环。原来想得相对简单,当二环开通的时候,市领导同志非常兴奋地说:“北京开始出现了没有红绿灯、畅通无阻的环形干道,以后的交通状况就今非昔比”。但是很快发现有二环还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打通三环,三环之后,所谓“摊大饼”的模式一直摊到了七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继续摊大饼不能够适应需要了。现在这些年采取的应急性的对机动车限购、限号、限入等等措施,还只能缓解当下的严重塞车拥堵,使矛盾后移。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升级换代。必须在北京这样的中心区域,下决心加快建成和纽约、东京、巴黎、慕尼黑等等国际著名中心城市类似的四通八达、密度足够的轨道交通网。北京的地铁非常遗憾“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20世纪60年代初建的时候,与国际上的起步时间相比动手不算太晚,但当时的设想是与那个时代强调的防空、备战备荒等等联系在一起考虑。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开始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把地铁的成网建设上来。现在我们正在不遗余力地加快地铁成网的建设,其带来的好处是可想而知的。纽约机动车的拥有量比北京高得多,它为什么不用限购、限号、限入?当在中心区轨道交通以平价方式基本解决了一般交通需要的时候,机动车的购买者持有它主要是为了应急和周末节假日往外开去享受生活。其他的中心城市大同小异。中国现在有一大群百万人口数量级以上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的公交建设出路,就是中央所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进入新境界。与其相关的,当然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提供有效供给。北京的地铁四号线,是引入了香港的资本与政府合作,从而加快了四号线的建设,解决了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引入了很好的管理经验和机制。北京地铁四号线的商业模式,在现在我们称为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现在更多场合意译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常态”就要特别注重创新驱动下发展新商业模式下共赢的新机制,运用好新技术,创造出新产品。
    第三个特征,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前些年,具有很明显的劳动力低廉这个相对优势,这几年已经看到,这个相对优势逐渐成为过去式。这几年从我们的生活中间可以感受到,称为“农民工”的劳动者,他们的收入是翻了倍的。当然这对企业的影响也非同小可,但企业在这过程中间,劳动用工成本上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一种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更多地考虑技术、工艺升级换代,更多地注重在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同时,通过创新开创局面。而在实际生活里边,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是什么?是低端劳动者收入提高,就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在低端就得到了体现,他们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有奔头,整个社会从原来的低收入阶段,现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又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我们未来的愿景是希望能够一路发展到高收入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寻找新的比较优势。我们现在已经更多地注重高水平地引进一些东西,不是再简单的“大路货”式招商引资,而且是开始努力大规模地“走出去”。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以后,注重在创新点支撑下有亮点地“走出去”,以高铁为代表,我们的领导人现在不光是在亚非拉,就是到了欧洲,到了美洲,照样会推介我们的高铁。这一种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在“新常态”之下,同步发展,当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怎么样掌握好,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间真正把我们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和发挥好,是很现实的重大问题。
      第四个特征,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为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这和第一条说到的消费多样化、个性化,显然有内在的联系。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要的是服务业更加丰富多彩。服务业里边,有和新兴产业的互动——新兴产业不止服务业,但是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国家曾经规划过“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间,可能直观表现为一些新的企业聚集园区的建设,而这些园区内的服务自然就会有新的要求,比如这些企业很少再考虑自己建一个什么食堂,他是首选服务外包的方式,可能是要通过竞争性的招投标,选择市场上的供应商给自己的员工提供工作餐,还包括给自己的机构提供绿植、外卖、清扫服务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在城乡的生活里边可以无孔不入地去生长,因为实际生活有这个需要,方便群众生活,方便企业运转,会使我们的经济活动更方便更有效率,同时也使整个社会活动更丰富多彩。小微企业这些年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工商登记的便捷化,通过结构性减税里面一系列的优惠,已经看到了正面效应。这几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下行过程还没有完结,还在继续探底,但是引入“新常态”的一个值得我们肯定和欣慰之处,是增长速度滑到了8%以下,2014年又可能滑到了75%以下,但是我们的就业却完成得相当好。2013年GDP增幅是77%,同时提供了131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一个GDP的增长点,对应于170万个以上新增就业岗位的提供,这是若干年前不可想象的。当然大学生就业难等等这些问题是需要重视的,但总体而言,就业的总体局面还不错,这和小微企业的发展是有较大关系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这样一来,生产的小型化、专业化细分和“船小调头快”的特征,就更值得我们特别重视了。
    第五个特征,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人口的老龄化这些年我们已有明确意识,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农业的富裕人口的供给,已不像前些年那么丰富了,我们要素规模的驱动力,从简单以资本、以劳力的投入来形成的发展总体而言,正在走下坡路。这种要素投入在前面几十年代表了我们粗放型特征的增长,加大投入,就形成了高速度。而现在我们面临人口老龄化,又加上要素规模的驱动力在下滑,我们便需要在经济增长中间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和技术进步。这种要素到了“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概念里,特别看重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离不开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所以不能再简单像原来那样延续粗放型增长,而一定要抓住国民素质的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使人力资本的升级换代伴随着技术进步来打开我们“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第六个特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质量型、差异化也对应着消费的个性,对应着中小微企业和它们的互动,对应着我们在具体打造升级版的过程中间更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带来的创新。以它们来支撑在公平竞争情况下质量型、差异化的这种有效供给,是大势所趋。这既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又是现实生活中间的机遇,凡是有这种创新潜力的主体,企业也好,研究者也好,产学研互动的各种各样的开发平台也好,就要看清这个大势,抓住质量型、差异化的取向,使自己的有所作为的要素充分涌流出来,变成在竞争中间做大做强发展的现实。这里大的背景是市场充分竞争、市场配置资源。如果能够维护公平竞争,大家就有了更好的预期,在这些方面就会更好地放开手脚去追求质量,在这一追求中间实现自己的特定相对优势。
      第七个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雾霾是个典型,表明环境承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甚至在某些区域突破了上限。对雾霾的成因还在进一步研究,但是至少几大要素不可回避,如机动车的尾气,能源使用中各种各样的废气排放,特别是燃煤的大量使用,还有粗放型施工过程中的扬尘等等。这些因素合在一起,形成了以PM25为代表的雾霾,对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这一环境承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局面,一定要求我们在“新常态”之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方式,要找到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找到动员全体社会成员、所有企业,在经济手段为主的调节之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觉去节能降耗的一套制度安排和机制。“新常态”之下很多的改革正在发挥作用,以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来推进节能降耗。比如我们现在看到,2014年12月1日开始,煤炭资源税的“从价”改革正式推出。“从量”变“从价”以后,因为结合着对各种各样的收费作整体清理,在第一阶段,煤炭行业实际负担基本不变,但是机制变了。以后资源产品如煤炭和其他物品的比价,市场中会越来越体现它的稀缺性、金贵性,随着它的价位走高,“从价”的依法的资源税,是在价格形成中间的一个有份量的规范化的影响因子,在比价关系上促使大家越来越重视节能降耗。从煤到电,基础能源在中国,它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需尽可能地市场化,这样就会在产业链的传导过程中间,使我们的企业从利益出发自觉考虑,于比拼之中谁能够更有效地节能降耗,谁就可能胜出,谁就可能做大、做强;那些不能经受这种考验的企业,就有可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之下被淘汰。这就是所谓的优胜劣汰,被淘汰的就是所谓的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政府要掌握的是改革力度。在每一轮改革推出来时,大多数企业经历努力可以继续发展,少数企业被淘汰出局,一轮做不到位,可做第二轮,通过这样的方式推进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使那些更能够节能降耗的企业得到生长发展。到了老百姓这里,也会影响最终消费品价格,比如说水会更贵,电会更贵,我们现在出行乘地铁的票会更贵,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那么政府要做的是什么?需要设计好方案,在水、电等等价格变化过程中,有必要的话,及时适度提高低保标准,让社会成员里面最低收入阶层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下降。中等收入阶层以上的人,在比价关系之下,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行为,逐渐促使大家更认同于低碳化的生活,产生种种新的合理消费习惯。这样一来,从企业到居民,能够在总体来说接受这种变化,又可以引入这种经济手段为主的“新常态”长效机制,去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八个特征,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这首先是给社会一个信心,即大家所关心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可控制在安全区之内。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些风险前些年在社会上已经被人们所看重和讨论,比如说中国整体金融概念中的M2,已经相当于GDP的两倍,有些人拿中国和美国比就非常担心,是不是“杠杆率”太高了?我们不排除数据上有这样的特征。但中国有自己的很特殊的地方,比如说直接金融不发达,主要是间接金融,造成M2一轮一轮的累积计算较多等等这些因素。虽然总体的判断上有不同的看法,但中央给出的应该是一个比较权威的意见,有相关的分析论证,我认为是具严谨性的。今后需要化解高杠杆,但是总体的风险现在仍然在可控状态之下,说清这一理性判断可以引导理性预期。大家都关心房地产市场有泡沫化表现,那么现在显然已得到了遏制;地方债达到天文数字了,有没有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现在可认为总体上是在安全区,我们有把握避免因为地方债形成系统性的风险。这都是很重要的大判断,这些判断给出来,有助于使市场、企业人士对全局有一个理性把握。虽然看到问题,但是不至于简单地跟着一些情绪化的说法,动不动就感觉前景非常不妙。人家来一阵子所谓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舆论压力,很多社会成员甚至一些企业家就觉得压力空前大难临头。中央现在给出经济风险总体可控这个判断之后,大家还要有一个思想准备,那就是消化各类泡沫和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要持续一段时间。比如说在房地产市场上,要更多通过政策的适应性调整,让市场来发挥优化配置作用,消化掉那些泡沫比较明显时期形成的不良因素。2014年十一长假之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显然有了新的动态,结合其他区域的信息,这使我们更有信心地说,房地产市场在中国不是所谓崩盘,不是所谓断崖式跳水。总体来说,它经历了一个健康的“市场分化”以后的阶段性调整,使我们今后更有把握防止过度泡沫化。
    第九个特征,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初始点是原来的产能结构里面有过剩因素,比如钢铁行业,现在还比较痛苦,总体的产能过剩之下,全国平均一吨钢实现的利润一度就只相当于一瓶矿泉水,曾逼近全行业亏损。但是产能过剩怎么化解?不是简单依靠行政手段为主的关停并转就可以了,关停并转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它主要是解决一些成规模的企业、重点企业里的一些看得清楚的问题,大量的、数以千万计的市场主体,它们的产能过剩还是不过剩,政府没有本事去一一甄别,所以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优胜劣汰中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实现结构优化与产业创新。所以化解产能过剩这样一个大家都非常重视的命题,在中央的“新常态”相关要求里面,也颇有新意: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要更多靠市场竞争给出的引导,在市场充分起作用的情况下,健康地去实现。
    “新常态”的九大特征,联系到前面所分析的三个“关键词”,可以相对完整地理解“新常态”的相关内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八个“更加注重”:在“新常态”发展演变过程中间,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八个方面,过去曾经在中央的精神里面、在很多的相关指导文件里面都有体现,现在结合“新常态”又提出来,形成了有机结合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9-30 08:39 , Processed in 0.082339 second(s), 13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