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0|回复: 0

省考言语理解表达:言语理解表达练习题(7)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21: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文化艺术不只是专家、艺术家以及少数精英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文化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和奢侈品,而是公众深度的参与,是人对非功利的探求,对普遍性的向往,是真正成为普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的共享。文化艺术的本质规律应是普及的,是大众的,是全民的,是全社会的。把文化艺术变成奢侈的东西,消费趋向“昂贵”,让文化艺术彻底变得功利化、商业化,则是从根本上失去了文化艺术的属性。照此发展下去,便是文化艺术的迷向和末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化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注重大众的广泛参与
    B.文化消费的“昂贵”趋向背离了文化艺术的本质,将把其引向歧途
    C.文化艺术的发展应坚持艺术性,杜绝过分商业化倾向
    D.文化艺术并非可有可无的余兴,而是普通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象征,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B.塑造新的城市地标,是提升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C.塑造新的城市地标应在契合历史意蕴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
    D.城市地标的塑造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31.文化艺术不只是专家、艺术家以及少数精英的事情。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文化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余兴和奢侈品,而是公众深度的参与,是人对非功利的探求,对普遍性的向往,是真正成为普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的共享。文化艺术的本质规律应是普及的,是大众的,是全民的,是全社会的。把文化艺术变成奢侈的东西,消费趋向“昂贵”,让文化艺术彻底变得功利化、商业化,则是从根本上失去了文化艺术的属性。照此发展下去,便是文化艺术的迷向和末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文化艺术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注重大众的广泛参与
    B.文化消费的“昂贵”趋向背离了文化艺术的本质,将把其引向歧途
    C.文化艺术的发展应坚持艺术性,杜绝过分商业化倾向
    D.文化艺术并非可有可无的余兴,而是普通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2.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象征,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B.塑造新的城市地标,是提升一座城市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C.塑造新的城市地标应在契合历史意蕴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
    D.城市地标的塑造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31.【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文化艺术的大众化、非功利化的特质,正是基于此,文化消费的“昂贵”,甚至成为奢侈品的趋向才显得危险,照此发展下去,将把文化艺术引向迷向和末路。A、C、D三项都没有涉及文化消费趋向“昂贵”的问题,排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C。解析:文段先是介绍了城市地标的特点和作用,并举了很多历史实例。接着笔锋一转,谈到在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该如何塑造新的城市地标的问题。文段的重点在后一部分,故首先排除A。B、D两项只说了塑造新的城市地标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C项提到该如何塑造新的城市地标,故本题答案选C。
    33.【答案】A。解析:由“再加上装腔作势”中的“再”字可知,第二个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所表示的程度要比第一个横线处的重,“催人呕吐”比“令人生厌”重,应放在第二个横线处,排除B、C。“仅有的几枚银币”与“贫儿”更相对应,A
为正确答案。
    34.【答案】D。解析:文段谈及的重点是“象形”字已包含符号意义。弄清了文段陈述主体为“象形”后,也就不难确定②为第一个句子,首先介绍“象形”字的来源;而从“模拟写实”这一信息点可判断④为第二个句子,且两者构成转折关系。紧接着①是对④的进一步阐述,而③则是对“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的提升总结。D
项很好地保证了话题的一致性。
    35.【答案】C。解析:“传统的道德是……产生的,道德教化在生活单纯的小组织里还能发挥作用”可以判断A、B
两项正确。根据“在高度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如果……很难想象这个社会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可以看出来,道德教化的功能在现代社会弱化了,D
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不能寄希望于少数有德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现代社会发扬传统道德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故本题应该选择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0 20:03 , Processed in 0.06396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