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3|回复: 0

浙江省公务员:言语理解与表达训练三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21: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9.文学家在克隆一个时代横断面风景线的同时,也克隆了自己人生的风景线。品察他们的克隆有双重意义:一是品察在时代变幻中凸现的人文景观,二是品察他们在时代场景中自身的人格取向。
    这段文字所表明的中心是:( )
    A.文学家肩负着反映时代和展示人生的双重任务
    B.表现时代和展示人生,是文学创作的双重目的
    C.欣赏文学作品可以使读者了解文学家们的社会人格
    D.欣赏文学作品有认识时代和文学家人格的双重意义
    50.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不是万能的,无缺陷的。它由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进行自发的调节。这种调节带有滞后性,就是说从价格形成到信号反馈再到产品产生效应,有一定的时滞。
    作者认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的“缺陷”是:( )
    A.自发性和盲目性
    B.滞后性和调节性
    C.自发性和滞后性
    D.竞争性和调节性
    51.假使我们打些比喻,那么短篇小说作者所应选择也是最适宜表现的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以泄漏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个臼齿等等。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短篇小说:( )
    A.要采用多种描写方式,展现不同人物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
    B.最适宜表现社会和自然的重大主题中那些振奋人心的情节
    C.无法完成长篇或中篇的任务,它只能描写事物的关键部分
    D.应该选取最贴近主题、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来塑造艺术形象
    52.研究基本粒子,须借助极高的能量。欲知物质的微观结构,首先得变革微观物质,即得想办法把原子、原子核,以及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打碎,把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各种性质暴露出来。
    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微观物质”解说正确的是:( )
    A.前者指各种小粒内部组合模式,后者指构成物质的各种小粒
    B.前者指各种小粒内部组合模式,后者指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
    C.二者反映了微观物质世界结构,即小粒结构构成了微观物质
    D.二者都指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质子以及中子等各种小粒
    23.鲁迅满怀悲愤的写道:“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对上文中“延口残喘”一词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反映鲁迅英勇抗争,一往无前的无私无畏精神
    B.反映鲁迅对只能写文章纪念捐躯青年的无奈
    C.反映鲁迅先生处于极为险恶、压抑的环境之中
    D.反映鲁迅先生悲愤的心情和奋力抗争的精神
    [参考答案与解析]
    49、这是一道总结中心意思的题。这段话重点在“品察他们的克隆有双重意义”,该句话
    是说明欣赏文学作品的意义,而不是文学创作的意义,所以A、B两个选项都不正确。选项C只说明了一种意义,不正确。选项D概括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双重意义,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整段话的中心意思,是正确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0、这段话明确说明“这种调节带有滞后性”,所以可以马上排除A、D两个选项,因为它们都没有提到滞后性。B提到了调节性的缺陷,“调节”显然不是个缺陷,可排除选项B。选项C中提到“自发性”,在“这种调节……”这句话前面有“来进行自发的调节”,“自发”是一种特性。故正确答案为C。
    51、这段话说明的是短篇小说的特点,悬崖峭壁、梅萼柳芽、最先飘落的梧桐叶、北京人的一颗牙齿,分别是表现地层结构、春意、秋讯、太古生活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C虽然提到“关键性”,但它前半句话说到“无法完成中长篇的任务”,这是所给材料中没有提到的,不正确。选项A、B都是中长篇小说的特点,也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52、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物质”的理解,给出的这段话用“即”进行了说明。“微观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等“小粒”,“微观结构”就是这些“小粒”的内部结构,即组合模式。这正是A选项表述的内容。而选项B将质子、中子等这些小粒都看成是物质本身,不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结构,故不正确。选项C只说了微观物质,也不对。答案D把物质和结构混为一谈,也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选项A。
    5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词语的理解,只有放在上下之中,甚至有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准确。单从字面上看,“延口残喘”具有“苟且地生存下去”的意思,但是考虑到鲁迅所处时代背景,选项B“反映鲁迅……的无奈”是不正确的,因为三十年中“层层淤积的青年的血”,说明时代环境的残酷性,而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仍然写这种文章,正是奋力拼搏、无私无畏精神的体现,而不是字面所表达的“无奈”,所以选项B的理解不符合文意。其余A、C、D三项理解都比较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54、苏轼认为,贾谊才学虽高,但不能审时度势,以致郁郁而死,未尽其才。他还说:“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从贾谊的际遇看,苏轼说的是实情,导致贾谊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当朝统治者的错误。
    下列陈述,不符合文义的是:( )
    A、苏轼认为,识见不足是阻碍贾谊才智发挥的重要原因
    B、苏轼没有着眼社会环境来分析造成贾谊悲剧的本源
    C、苏轼经历坎坷,所以与未尽其才的贾谊同病相怜
    D、苏轼肯定了贾谊的才学,同时指出了他性格上的弱点
    55、凡能创造美的艺术家,其学习起点必高。如其起点甚卑,则易与世俗同流。现代一些老的艺术家,其起步多在三十年代之初,师承鲁迅现实主义之教,投身中国革命洪流,根底甚厚。其积累之经验,可为后代言传身教者,当亦不少。
    不符合本段意思的是:( )
    A、学习起点高的艺术家,可如鲁迅一样不与世俗同流
    B、学习起点高,可以创造美,并可为后代言传身教
    C、一些老艺术家师承鲁迅,投身革命,可为后代师表
    D、学习起点高低,影响艺术家品格,也影响艺术造诣
    56、专家们对农作物的生产加工应用生物基因技术,反应不一。大部分专家认同一个严肃的想法:发展基因改良植物与“长期但确实有风险”相关。
    下列观点,与“大部分专家”态度明显不一致的是:( )
    A、不能因转基因食品尚未出现严重负面影响,就说它无害
    B、考虑基因改良植物的负面影响,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C、在还没有科学公断时,不应告诉大家某一技术是安全的
    D、呼吁暂缓转基因作物在大范围内种植,是有理由的
    54
题解析:这段话的第一句指出,苏轼认为贾谊因不能审时度势抑郁而死,这说明他认为识见不足是使贾谊未尽其才的原因,选项A符合文义。原文第二句苏轼的原话说明贾谊“才有余而识不足”,肯定了贾谊的才学,也指出了其性格弱点,选项D也符合文义。原文第三句说明苏轼只看到贾谊悲剧的自身原因,而没有看到社会原因,选项B也符合文义。给出的这段话中没有谈到苏轼自己的经历,所以,只有C句不符合文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5
题解析:这段话前两句说明学习起点高的艺术家多能创造美,起点非常低的,容易与世俗同流,这两句概括起来就是本段话的论点:学习起点高低影响艺术家的品格和创作,选项B、D符合文义。所给这段话后两句通过举例来说明论点。三十年代初的一些艺术家师承鲁迅,很多人可以为后代言传身教。选项C也符合文义。在举例中,最后一句话说:“可为后代言传身教者,当亦不少”,即可以有高成就高品格的人应当不少,但没有肯定全部。选项A却肯定了全部,不符合文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56
题解析:大部分专家持有的见解是:发展基因改良植物与“长期但确实有风险”相关。即,从长期看来,发展转基因植物确实有不良影响。所以选项A、C、D都与这种态度相同,而选项B认为没有理由说转基因植物有负面影响,这显然与肯定有不良影响的态度不一致。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1~4题
    科学家利用卫星进行了有关实验:一些星际空间的小分子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生成了氨基酸等大分子。一些科学家认为彗星在空间运行时会吸附上这些大分子;而且,由于彗星结构松散,其吸附的大分子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更容易产生类生命物质。它们虽具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但不能自我复制。据此推测:地球生命之源可能来自40亿年前坠入地球海洋的一颗或数颗彗星。当时地球大气密度很高,减慢了彗星下坠的速度,使彗核表面的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护了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当彗核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便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通常由上百个分子组成)。该系统只让氧气、水等小分子进出,而氨基酸等则不能进出,久而久之这种有序状态促成了该系统能自我复制,进而导致了生命的诞生。
    57、“它们虽有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中的“它们”指的是:( )
    A、经紫外线照射的小分子物质
    B、类生命物质
    C、接受紫外线照射过的氨基酸
    D、大分子物质
    58、“当彗核坠入海洋后,他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的含义是:( )
    A、海洋使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处于系统而有序的状态
    B、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只有在海洋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C、海洋为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D、彗核表面的类生命物质在海洋中找到了生命的起源地
    59、文中所说的“更为复杂的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
    A、能自我复制其中类似原始生命的结构
    B、能让氧气、水等小分子进来,不让氨基酸等出去
    C、能贮存氧气、水和氨基酸等重要物质
    D、能使上百个类生命分子聚合在一起并长时期存在
    60、下列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
    A、彗星上面有生物
    B、地球生命起源之谜被揭开
    C、彗星是地球之父
    D、地球生命起源之谜有新解
    【参考答案与解析】
    57
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指出代词“它们”所指的内容。这种类型的题,一般采用“距离最近法”,一般往前找最近小句中出现的最近的名词性成分。在“它们”前一个小句中,与“它们”距离最近的是“类生命物质”。选项A、C、D三个答案都不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58
题解析:按照“距离最近法”,可以知道,“它们”指的是类生命物质。“当慧核坠入海洋后,它们得到了再发展的条件”这句话暗含一种致使关系:海洋使得它们(类生命物质)有了发展的可能,选项C正确。选项A认为海洋使类生命物质处于系统有序的状态,只看到了一个方面,没有看到更关键的一点:生命由此而诞生,不正确。选项B的内容在这段话中没有提到,也不正确。选项D说得过于绝对,因为这段文字中谈到了类生命物质不能自我复制,而海洋使它们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系统,才促成了该系统的自我复制。所以并不是说在海洋中才得到生长,因此,选项D也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9
题解析:这道题的选项B、C很具迷惑性。文中谈到“该系统只让氧气、水等小分子进出,而氨基酸等则不能进出”,注意,文中提到的是“进出”,即“进来和出去”,而不单是“进来”或“出去”,故选项B、C都是不正确的。选项D是对“更为复杂的系统”的解释,而不是其重要功能,所以不正确。文中说“这种有序状态促成了该系统的复制”,所以,A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60
题解析:这段文字的内容是介绍一些科学家利用卫星做的实验,实验的目的在于诠释生命的来源,选项D最适合作本文的标题。而这个学说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故A、B、C三个选项都不恰当。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5 15:02 , Processed in 0.08731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