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1|回复: 0

2016行政能力常识判断基础知识练习题一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20: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章常识
    第一节常识概述
    一、常识概述
    常识就是普通知识,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所考内容是“考查应试者在这方面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知识以及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考试大纲)。在2002年之前,常识判断是放在“判断推理”之中的,一般占10个试题,题型是单选题(四择一)。在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常识被单独列出来,难度陡增,由单选改为不定项选择,多选、少选、错选都不得分,且所占的分量很重,A类试卷中,常识部分与总题量的比是40∶130,B类是45∶140,直接影响到最后的考试成绩,考生要高度重视。
    常识判断题型主要考查应试者在平时生活中对社会百科常识的涉猎广泛程度和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留心观察和深刻思考。在这种题型中,每道题呈现一个常识性的现象,题后的备选项是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四种可能的解释,要求应考者从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答案。题中所涉及的现象一般是大家所熟悉的但很少做过系统研究的现象。
    常识判断题型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宇宙到地球,从无生命物质到高级动物的人类,从远古历史到未来的世界,从自然到社会等无所不包,尤其是与人们现代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和现象,经常是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这部分题目中,比较基础性的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题目以及属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题目对应考者来说一般问题不大,因为这些内容在中学、大学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而涉及社会最新事物诸如计算机、网络等常识性的考查则关系到应考者的知识涉猎面的广泛程度。
    解答这类试题与个人知识的广度、深度有一定联系,它既是简单的常识性知识复述,更需要对常见现象原因的分析。因此,要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应考者的常识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它需要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
    二、题型及解题方法
    常识测验题一般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两种题型,以测试应考者的知识面、知识结构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识测验题的做题要求是:仔细阅读问题的主干部分和四个备选答案,根据常见事物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并从似乎合理的多个选项中选出最合适、最合理的答案。
    常识测验题没有太多的解题技巧,主要靠平时的知识积累,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尽管如此,正如国家人事部主管公务员招考事务的一位官员所说,“虽然取消了《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但作为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甚至基本的历史、地理、国情国策、科技知识等,都是应知应会的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常识判断,肯定离不开这些”。此外,2002年的考题也证实了上述论断,除了科技常识题目取材较广外,其余题目都没有跑出上述范围,只是题目没那么死而已。正因为常识判断题目“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时间允许,考生最好温习一下有关知识,毕竟有了“死”的知识,才谈得上“活”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考试中,仍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可以运用。解答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视题干,准确掌握题干的题意,选择答案要将选项与题干的题意联系起来思考。选择哪个选项要根据其是否符合题干的题意,而不是根据选项本身的含义是否正确,因为选项本身含义正确的不一定符合题干的题意,有的题有时还要求选出含义不正确的选项。
    2.对照题干的题意,仔细审视各个选项,找出干扰项予以排除。干扰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似真性,要防止受其诱导而错选。
    3.多项选择题其符合题干的选项数目不确定(2~4个),多选、错选、漏选的可能性较大。
    4.解题技巧
    (1)排除法
    排除法是常识考试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当面临一个问题不知从何处入手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找出一定不相关的选项,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2)比较法
    有些问题是很难在题干中准确判断出答案的,这时就可以从选项入手,比较选项的异同,从中找出该题的规律,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
    因此应仔细比较各个选项与题干的题意,从中挑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第二节常识样题解析一、常识样题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仍然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C.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D.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
    D.国务院
    4.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5.张衡在公元132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A.候风地动仪
    B.浑天仪
    C.天球仪
    D.黄道环的浑仪
    6.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最低为()
    A.副处长B.副处级
    C.副主任科员D.副科长
    7.个体商贩甲与羽绒服厂职工乙是朋友,乙称能以厂内批发价帮助甲买到便宜的羽绒服,甲欣然应许,乙便先后四次共卖给甲羽绒服50件,甲全部销出,对乙感谢不尽,后来甲被传讯,被告知乙的羽绒服全是盗窃所得,甲的行为()
    A.构成销赃罪
    B.不构成犯罪
    C.盗窃罪共犯
    D.犯罪未遂
    8.禁止在主送的同时抄送给机关的文件有()
    A.主送给上级机关的请求批准的请示
    B.主送给平级机关的商洽性函件
    C.主送给有关下级机关的政策性批复
    D.主送给上级机关的请求指示的请示
    9.《辛丑条约》的内容不包括()
    A.清政府赔款白银9亿两,以海关关税作保
    B.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C.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D.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0.在下列现象中,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二、常识样题解析
    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干扰项B、C、D虽然都与生产力水平相关,但劳动工具制约着劳动对象的选择,制约着什么样的劳动者才能承担起什么样的劳动,也制约着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只有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故答案为A。
    2:新文化运动分为“五四运动”前和“五四运动”后两个阶段。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目的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质是以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因而是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活动以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为主流,因此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因此选C。
    3: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省级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有权制定部门规章,只有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故答案为D。
    4: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原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归根到底看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是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环节来实现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它就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因此,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是惟一的正答案。
    5:张衡在公元132年首创该仪器。D是东汉时贾逵等人研制的观测天文的天文仪。B是张衡制造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C是西汉时耿寿昌用铜铸成的用以演示天象的仪器。故答案为A。
    6: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为八个等次,最低为副处长,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界限,当前所称的“行政领导干部”,指副处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职务,一般为八个等次,最低为副科长,答案为A。
    7:因为甲不知道羽绒服是盗窃所得,在不知情下参与了贩卖盗窃物行为,这在法律上不构成犯罪,销赃罪是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销售的行为。盗窃罪共犯是指为盗窃活动提供便利或者亲自参与盗窃的违法者。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故答案为B。
    8: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发布并于1993年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请示如需同时送其他机关,不得同时抄送给下级机关,故答案为AD。
    9:《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的。其内容主要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关税作保;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BCD三个选项均符合条约内容,选项A应为4.5亿而不9亿,因此A是正确答案。
    10: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的上层建筑范畴,较易回答。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A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因此选择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2 19:03 , Processed in 0.04015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