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7|回复: 0

2016年国考言语理解备考:逆用本义,混淆来源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偶尔用其本义,也能迷惑人。
    例、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人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像力。
    “非非”,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像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公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淋漓尽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光怪陆离”等。
    一般来说,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如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语俗语以及外来吸收等。弄清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帮我们理解成语的内涵。如:
    例、为了应付公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目无全牛”在这里用错了。类似的成语公考考过的还有“火中取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5 16:07 , Processed in 0.062208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