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学又称朴学,指汉儒的考据训诂之学,极盛于清乾嘉时代;宋学指宋代(也包括元明)程朱和陆王两派的理学,炽张于有宋一代。前者重文辞考据,后者重心性义理,门户之限甚严,彼此消长。
在以上话语中作者论述的是( )。
A 汉学与宋学之分别
B 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之分别
C 文辞考据与心性义理之分别
D 汉儒与宋儒的门户之争
2、下列句子中,“起来”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 他早上爬起来喝了两杯牛奶
B 羚羊一听到动静就跑起来了
C 夏天六点钟,太阳升起来了
D 鲤鱼用力跳起来越过了堤坝
3、人类的未知领域并非一个闭合的圆圈,而可能是在许多维度上呈开放型的无限空间。人类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在这个无限空间里不断向更广阔更深邃处延伸的过程。无论对人类全体还是对每个个体而言,知识的增长都意味着所知更多、面临的未知领域更大。
这段话主要想说明的是( )。
A 人类永远面临知识贫乏的困境
B 人类应该努力丰富知识宝库
C 人类永远面对探索未知的挑战
D 人类应该更加敬畏求知领域
4、社情不等同于民意,但社情包含着民意;民意不等同于社情,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最主要的是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
这段话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 社情包括民情
B 民意不包括社情
C 一般说,社情就是民情
D 反映民情就是社情
5、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这段话描写的作家的写作态度是( )。
A 语不惊人死不休
B 无一字无来历
C 敬畏文字推敲琢磨
D 创作要追求真实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正确答案是 A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由提问可知本题考察表面主旨。
题干分别讲了汉学与宋学的定义和特点,B项文段中没有论述,C、D项比较片面,仅说了汉学与宋学的某一方面。因此A项较为全面。故正确答案为A。
2 正确答案是 B
考点 语句多元考查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用法的能力。
B项中“起来”没有实际意义,属于“跑”的词缀。A、C、D三项中“爬/升/跳起来”都是词组,“起来”充当趋势动词,有“向上”的意思。其鉴别方法是删掉“起来”前面的字,A、C、D三项表意仍然完整,而B项删掉“起来”前面的“跑”字,其表意将发生改变。
故正确答案为B。
3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隐含主旨题
解析
据“主要想说明”判断本文属结构构成类隐含主旨题。前两句都在描述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或者状态,最后总结出“人类所知更多未知更大“这个结论。这个分总结构明显说明“人类将永远面对未知”。A项、D项中“困境”和“敬畏”的意思题目中并未涉及,B项知识宝库的丰富是自然的,而不是“建议”,重要的还是探讨“未知领域”如何面对。故正确答案为C。
4 正确答案是 D
考点 表面主旨题
解析
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通过文段中“社情不等同于民意……但民意是最重要的社情”可知,在许多情况下,社情就是民情。因此,了解反映社情民意,最主要的是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文段强调的是”社情“,而A、D选项没有涵盖主要观点,故排除A、D选项;B选项本身不正确,故排除B选项。D选项正确的指出了民情与社情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
5 正确答案是 C
考点 态度理解题
解析
据提问知此题为态度理解题。
由“……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不能……敷衍了事”可知,作者强调的是写作中对文字的雕琢、锤炼,务必达到“唯一”的修饰效果,不能应付了事,A项“语不惊人死不休”侧重的是“惊”,并非作者说的准确、恰当。B项侧重文章有理据,D项侧重创作真实性,均不准确。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