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1|回复: 0

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要想得高分,先学会不“掉坑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是公务员、选调生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是众多考生寄予厚望的得分版块,但做题过程中,却发现并不轻松,总有“花非花雾非雾”的朦胧感。甚至在对照答案时,常常有怀疑答案给错了的纠结感。
    其实,命题人经常会在出题时考虑到普通人的“三观”,然后设计一些会让考生容易丢分的“大坑”。以片段阅读中题量最大的主旨概括题为例,主旨概括是考生在小学语文就已经开始学习的技能,对于如何概括一个文段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思想已有了朦胧的语感。但考生对这些语感的把握并不准确,或者说并没有把握公务员行测考试的出题特点。
    例1: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许多考生读完文段会毫不犹豫的选择C项,原文的文段很简单,论述的主要意思是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堪忧。考生会根据自己的常识和语感进行“脑补”,认为既然文化遗产受到威胁,那自然就应该加强文遗产的保护工作。即使对比答案,知道正确答案为D项,但对于C项和D项之间的差别仍不甚了解。在行测考试中,主旨概括题的正确答案必须是忠实于原文的表述,而不需要做任何推论。
    例2: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此类提问方式为“表述正确(或错误),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细节理解题是最考查考生细致度和在短时间内快速反应的理解能力的题型。许多考生阅读到
“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便会选择C项,认为既然是“五谷之首”,自然是“以稻米为主要粮食”。但读完文段,就能得出“到了明代,稻米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这是考生在分秒必争的考场内极易跌入的陷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9 07:30 , Processed in 0.054721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