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回复: 0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假设主旨句找主旨句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7-29 19: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的做题过程中,考生拿到一个文段,并不知道文段中哪一句是主旨句,可以用关联关系和结构层次来找文中的主旨,但方法的熟练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况且有些考生对言语理解的反应比较迟钝,再加上考场上的紧张气氛,方法就会忘光,做题也就没有效率。
    此时,可用假设主旨句的方法找主旨句。按正常情况下,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试卷中的文段,不会超过四句,只是有长有短而已。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题中,一个句子中的主旨句多是文段中的首尾句。在此时,如果考生先入为主,首先假设第一句为文中的主旨句,并仔细看,看完之后再概括。此时你就会对第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有一个判断,如果其是主旨句,后文即可不看,或略看;如果其不是主旨句,我们就重看尾句,当尾句不是主旨句时,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文中的主旨句在中间了。事实上,文段中的每一个句子在文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候,我们甚至可又重点看分句,比如,我们常在文段中看到引用部分的名言警句,其实,理解力强的人可通过此来判断出文中的主旨,因为它们当中所蕴含的观点就是文中的主旨。
    怎样从形式上判断首尾句是否是主旨句呢?经过我对公务员言语题的总结,首尾句无非有以下作用。
    首句作用:
    引子:事实陈述,引入一个话题,不是主旨;
    介词引导的句子,其都是一些事实陈述,不是主旨;
    并列结构,句子作用相等同;
    文中主旨;
    援引:引用、别人的观点,不是主旨;
    提出问题,不是主旨。
    尾句作用:
    由介词引导的句子,充当补语,不是主旨;
    文中主旨;
    并列结构,各个句子的作用赞同;
    反面论证,不是主旨;
    解释说明,不是主旨;
    举例子,不是主旨。
    当我们从形式上判断出其不是文中主旨时,我们就可以不重点看首尾句了,我们就可以重点看其它句子。
    例1、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解析:方法简单,用时也短。考生一看第一句是引用部分,其为观点服务。按照公司的方法,其可略看或不看。事实上,如认真看此,文中主旨即立马出现。后文也无须再年。第一句讲"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生的重要性,从选项来看,C项也是再强调生的重要性,即与引用部分意思相符,答案即为C。
    引用部分为观点服务,它之所以能论证观点,是因为其中也有论点,只不过是隐性的论点,需要考生从中提取和概括而已。
    如用假设主旨法,第一句为引用,肯定不是主旨,不看;再看最后一句,最一句以"有时候"开头,讲一种特例,也不是文中主旨,据此,考生可判断文中主旨便在中间,故主旨句立马出来了。这样做,用时短,做题效率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29 07:30 , Processed in 0.044233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