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5|回复: 1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基础巩固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7-28 16: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1.“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 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 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 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
    D. 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2.邓小平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哲学角度讲,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做事情要()。
    A. 善用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用创新的理念对待新事物
    B.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准确判断、敢作敢为
    C. 善用联系的观点,发现发展的新态势、新思维
    D. 运用两点论和两分法,一分为二看待“闯”与“冒”的精神支撑
    3.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一刀切”,这是因为()。
    A. 事物矛盾之间存在有机联系
    B. 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
    C. 事物矛盾具有共同点
    D. 事物矛盾具有普遍性
    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看,这表明()。
    A. 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变化
    B. 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 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D. 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C.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6.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 地理环境的人口条件
    C. 阶级斗争 D. 天才人物的出现
    7.古希腊晚期由于连年战争,人们普遍渴望安宁和谐的生活;罗马和东方人的宗教观念侵入希腊哲学内部,毁坏了希腊人的思辨理性精神,斯多亚派主张要服从命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如果你命定康复,不要找医生如果你命定不康复,找医生也不起作用。这种宿命论的观点()。
    A. 只承认偶然性,否定了必然性
    B. 只承认必然性,否定了偶然性
    C. 辩证处理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D. 顺应自然规律,随遇而安
    8.A是B省第一家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运转的专业性、职业化社会工作机构,该机构不仅是B省,也是全国第一家专业的承接政府有关社会工作的社工机构,它的建立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有着重要作用。该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要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
    B. 要树立创新意识破除陈旧观念
    C. 办事情首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积极促成质变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药能治病,也能害人。这说明()。
    A. 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B. 量变引起质变
    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
    D. 事物都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特性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中体现的哲理是()。
    A. 社会主义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
    B. 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C. 认识具有反复性
    D.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注!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快速突破记忆瓶颈,获取考试高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10
发表于 2017-7-28 18: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1.B[解析] 题干这句话中,“眼睛”所看见的代表感性认识,“理性”指理性认识。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盲目的,甚至会被假象所迷惑和误导,所以是“最坏的见证人”,这句话体现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故本题答案为B。
    2.B[解析] 这句话主要体现的是我们做事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改造世界。故选B。
    3.B[解析] “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没有意识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和不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没有意识到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故本题选B。
    4.A[解析]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认为,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题干中给出的材料恰恰表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盲”的界定标准随之变化,也就体现了人类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变化)。故本题选A。
    5.D[解析] 社会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全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类,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故本题选D。
    6.A[解析] 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7.B[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趋势,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对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第一,因为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被偶然性所迷惑。第二,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其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中,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而否认偶然),也要反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而否认必然)。本题的“宿命论”就是主张服从命运,只强调必然,甚至是坐以待毙的思想。B项正确。
    8.B[解析]题干中所需把握的关键词有“第一家”和后面提到的A的建立的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一”在强调次数时强调某物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加上后面论述A建立的意义的第一条就是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可以将这段话的关键词定位为“创新”,那么包含关键词“创新”的B选项正确。
    9.C[解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和马哲中常用的喻体“双刃剑”是同一个内涵,“双刃剑”是用来说明辩证法中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对立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10. D[解析]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第一,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分为两部分:①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认识世界具有主体选择性;②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题干中“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就是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发展的另一种说法,所以选D。A项表述错误,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C项表述本身正确,但并非题目中体现的哲理。正确答案为D项。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注!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快速突破记忆瓶颈,获取考试高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9 16:14 , Processed in 0.08112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