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6|回复: 1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7大考点及真题演练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7-25 14: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等,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考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
    (1)它把反映论原则贯彻到底,是全面的、彻底的反映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强调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
    (3)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从而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克服了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考点2: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观点。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例: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实践的作用通过生产实践表现出来——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例:我国部分省区试行高考“3X”科目的改革(科学实验);
    治理“三湖二河”污染行动(生产实践);
    十月革命(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天文观测(科学实验)。
    真题实战〉〉〉
    (单选) 下列属于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 农民播种小麦B. 演员登台表演
    C. 警察侦破案件D. 科学家进行物理实验
    解析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在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一,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类本身。其二,生产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故选A。
    考点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
    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指导主体采取正确的方法,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而取得成功;相反,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还要重视认识的指导作用,特别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百闻不如一见”。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真题实战〉〉〉
    视频解析
    (多选) 与“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反映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A. 防微杜渐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解析BC。“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的意思是接触了实际后才知道真相,亲自实践后才知道困难,这句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哲理。A项,“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B、C两项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与题干反映的哲理相同,当选。D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思是生于淮河以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这句话既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具体性、客观性,又体现了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与题干反映的哲理不同,排除。故本题选B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456
发表于 2017-7-25 15: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点4: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区别
    认识内容事物现象事物本质和规律
    认识形式感觉器官直接反映抽象思维间接反映
    认识地位(阶段)认识的低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
    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辩证法);
    (3)两者相互依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真题实战〉〉〉
    (单选) 没有理性的指导,眼睛是最坏的证人,意在强调()。
    A. 感性认识的重要性B. 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D. 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重要
    解析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不同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理性的指导”是指理性认识,“眼睛”所见到的是感性认识。这句话意在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但并不是说理性认识地位高于感性认识。故本题选B。
    考点5: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升性上。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发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特别注意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条件感性材料丰富进行抽象思维分析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综合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2.由理性到实践要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群众?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因为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
    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服务于实践
    考点6: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真理的相对性
    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乎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两者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题实战〉〉〉
    (多选)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这表明()。
    A. 真理具有相对性B.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
    C. 真理具有客观性D.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
    解析ABCD。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具有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具体表现在: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这正说明了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开放的理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考点7: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是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例:在平面内,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
    俄国“城市中心论”取得胜利,中国“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
    考点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包括以下含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包含以下含义: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思考一下
    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谬误、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论的范畴,与物质概念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与实践概念对应。二者都正确、错误之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分。
    (2)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两个不同质的阶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真理既有可能是理性认识,也可能是感性认识,科学理论属于理性认识。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注!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快速突破记忆瓶颈,获取考试高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9 16:38 , Processed in 0.067799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