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8|回复: 0

山西公务员面试热点:“不信任”并非只是网络气质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6-28 04: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对一些公共事件或司法案件,近来舆论批评表现得不依不饶,并因此引发争论。一种观点因此看似顺理成章,即认为网络存在偏见,有些汹涌的批评纯粹无理取闹,另外,网民狭隘的批评一旦受到纵容,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当事人尤其是政府部门回应舆论质疑后,网民往往会变本加厉,提出更多的质疑,由此导致回应者处境极为艰难,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
    批评偏好加上网络高昂的信任成本,造就网络舆论的“刻薄”印象。前者早已司空见惯,是网络表达环境所致,加上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所能担负的批评重任极为有限,人们自然会将自身的批评冲动转移到网络上;至于网络高昂的信任成本,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状况并非只是局限于政府部门这类特定群体。
    混迹网络的人或许对过去诸多网民不信任表现记忆犹新,比如由网民发起的捐助患血癌女孩鲁若晴这个事件中,即有网民质疑发起人的动机;又如在今年的“315”晚会期间,因为何润东微博爆出的“八点二十发”,公众人物涉嫌参与公关,很多在此期间发表倾向性观点的公众人物,都受到网民的质疑。尽管部分当事人试图辩解,但并不能获得网民的信任。至于近年来在网上从事公益事业,或部分雷锋式的公众人物,他们也早已毁誉参半。
    如何看待网民的不信任,事实上,这正是虚拟社会必然出现的状况,一个人在网络中的角色扮演,往往有着脸谱化的性格特征,这其中,或通过不留情面的吐槽、爆料等行为,以另类出演进入网民视线;或因为对公共事务的介入而表现出意见领袖的魅力,诸如此类,评价不一,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这是网络独有的生活方式,它强化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但因为这种脸谱化印象,加之网民彼此了解的途径有限,由此加剧了围观者的道德审视冲动,于是我们看到,那些在网上高调地介入公共事件的人,其行为塑造的道德观感,往往因为其高调而遭遇吹毛求疵的批评,这些批评未必有根据,但或可看出网民的不信任倾向。
    网络的批评与解构偏好,以及虚拟的社交环境,是高昂信任成本的重要原因。这种不信任可能随着公共讨论的深入而有所缓解,唯独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尤其是原本政府部门应该公开的信息,或按理应给予回应的事件,一旦本着网络舆论刻板印象,认为对网络批评“不必过于紧张,甚至有必要忽视”,那时,网络的不信任就会加剧现实的成见。近来有媒体有类似表态,一方面认为网络舆论的质疑无穷尽,另一方面又认为政府部门责无旁贷,这种状况其实并不矛盾,毕竟网络的不信任并非全然是网络气质的流露,它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1-18 06:40 , Processed in 0.07815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