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0|回复: 0

2012安徽申论真题特点与命题趋势分析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6-28 03: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安徽申论真题特点与命题趋势分析
    2006~2011年六年间的八次安徽省考真题(2010、2011年安徽省考分别设置了A、B类两套试卷),见证了安徽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了便于考生深入了解安徽省考申论出题情况,教育专家对安徽省考申论历年真题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与分析,梳理出了2006~2011年六年间安徽申论真题的命题情况。
    一、题材的选择
    (一)申论题材的发展
    2006~2011这六年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题材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09年)。这一阶段,安徽申论考试设一套试卷。
    第二阶段(2010~2011年)。自2010年开始,安徽申论考试开始设置A、B类两套试卷,不同的试卷面向不同的职位。这是借鉴、吸收当前国家公务员考试试卷设置形式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与时俱进性,安徽日后极有可能将此形式固定下来,故考生务必对此高度重视。
    1.一套试卷的题材
   

73c627c60d115a19d3e8665ba22405e120.png

73c627c60d115a19d3e8665ba22405e120.png

    2.两套试卷的题材
    2010~2011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题材、归属领域一览表
   

1732c07008b0120bbd9a60709a372db920.png

1732c07008b0120bbd9a60709a372db920.png

    【分析】2010年,安徽省考申论首次采用了A、B类分卷考试的形式,两类试卷分别面向“省、市机关和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的职位和“县(市、区)、乡镇机关”的职位,且试卷选择不同的主题,2011年安徽省考申论继续沿袭此形式。不同的是,2010年A、B类试卷测查的能力是统一的,即“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2011年考试大纲明确指出A类“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B类“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相对而言,A类试卷的题材较之B类更宏观些,这是与不同职位测查的不同能力相对应的。但是,无论是A类试卷,还是B类试卷,二者的主题都重点落在了“社会建设问题”上,这是二者的共通之处,亦是安徽省考申论题材的一大特色。
    (二)安徽题材的特征
    1.理论性
    题材的理论性,是指申论给定资料所选的题材主要来源于理论科研性的杂志、报刊、专著、论文等,材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这是包括安徽省在内的所有省、市申论试题题材的共性。例如,2011年国考省级题材“黄河的治理和黄河精神的弘扬”正是出自《党建》杂志2007年02期《伟大又坚强的黄河精神》一文;2011年国考市级题材“农村子弟教育问题”也出自钱理群的专著《活着的理由》中的“活着的危机: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理论性较强的题材对考生而言难度更大,要求考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而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
    2.具体性
    通常来说,申论考查的问题带有宏观性和普遍性,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对全局和长远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只涉及一时一地的微小事物,无关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和事实,绝不会作为申论命题的选择。与其他省、市申论考试相比,安徽省考申论题材在立足宏观的基础上,越来越青睐于选择具体性事件,所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具体,针对性越来越强,这与其选择“社会建设”主题的特色不无关系。
    但是,考生需注意,在作答申论过程中,尤其是最后文章写作部分,切不可局限在材料中的具体问题、微观问题上,而要注意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从表面现象中挖掘深层次意义。以2011年安徽省考申论B类试卷为例,材料反映的是“乡村旅游”问题,但考生应从经济、社会乃至文化建设的层面考虑此问题,“乡村旅游”是“乡村”和“旅游”的合成词,既涉及了“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又涉及了发展旅游事业、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以及保护民族文化等问题。考生要从具体的“乡村旅游”问题上升到国家宏观的经济方针政策上,如此方能抓住命题者的意图,获取高分。
    3.非敏感性
    公务员考试万众瞩目,动见观瞻,申论题材又是考活的、动态性的时事话题,题材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细节都会被全社会评头论足。过于敏感的话题,有失观瞻的话题,一定不会成为申论题材,例如“温州钱会云事件”、“河南天价过路费案”等话题,尽管热度很高,但涉及的敏感因素过多,敏感指数过高,为了维护考试的政治立场正确性、政策导向正确性和内容的严肃性、可操作性,命题者一定不会以此为命题方向。如“非典”等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工作,时效性已过,敏感性已失。
    因此,教育专家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最新发生、尚未得到妥善处理或明确定论的事件和观点,是不会出现在申论考试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2 14:14 , Processed in 0.08546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