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回复: 0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材料分析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6-25 23: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申论试题资料中的所举资料来源于网络、记者报道、调查报告、报刊、学术文章等。
    1、政策理论
    公务员考试离不开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理论、工作部署、措施要求、时事政治等方面的考察。作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的公务人员,必须对我党和政府的基本方针战略有所了解。实践表明,如果对国家政策理论掌握地越好,对于申论命题的解读就会越到位,对于申论题目的作答就会越准确,对于申论科目的应试就会越顺利。
    例如,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山东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胡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山东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发展海洋经济都作出了相应部署。如果考生对于这个背景资料比较了解,就会对2010年国考试题为何以“海洋的保护与开发”为主题不感突兀,就会对题目中写《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不惟如此,以2012年最新国考为例,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等场合也在反复强调,党员干部的选拔标准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在2011年11月公考大纲出台之际,国家公务员局就明确指出公务员考试要重视“德”的考察。在这种背景下,2012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题就以“道德”为主题进行了考试。如果考生对当下社会的一些有关道德的热点,诸如“金缕玉衣”、“最美妈妈”、“孙氏兄弟”等故事比较了解,就可以直接缩短阅读时间,进入题目作答和修改的阶段,不但会减轻阅读负担,更会提高作答的正确率与规范性。
    2、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能够迅速、及时、有效地将政府、社会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与热点话题进行系统深入地报道。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视角独到,很容易成为公考材料的来源和出处。
    如2012年国考副省级第一个给定资料,引到“某报记者在调查食品安全领域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地下黑加工点。记者暗访了该加工点利用双氧水、工业碱等有害添加剂,发制、漂白百叶、毛肚等食品的全过程。记者发现,雇用工小张的工作就是用煮、晾、泡等工艺制作百叶、茄参、毛肚等水发食品。制作过程中加入起增重作用的工业碱,起漂白、防腐作用的双氧水和起中和碱作用的盐酸。平时厂房里就小张一个人负责加工,产品有专人运往市场。据小张讲,利用工业碱、双氧水等食品添加剂,制作水发产品,在这个行业不是少数。另外,在其他行业也有类似运作。”很明显,这则材料来源于新闻报道。因此建议考生在日常练习时,多注意收听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节目,了解社会动态,熟悉新闻热点,这对于了解申论主题,把握申论材料大有裨益。
    3、学术著作
    学者的评论与建议一直是申论材料的重要来源,例如2011年国考省部级申论试卷最后一则给定资料,即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学者观点进行了组合和呈现;2011年国考副省级申论试卷最后一则给定资料,选取了一位学者著作中的一段话,引出考生对于农村文化“失根”的思考;2012年国考地市级则运用了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使得最后一道大作文题目具有了显著的人文性和哲思性。
    观点有不同,学术有争鸣,对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申论的难度。例如2008年国考怒江水电开发中,对待是否要进行怒江水电站的建设,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考生不能够把握国家政策,了解学术争鸣背后的实质,就很难对G所长的观点发表正确的看法,也更难把握大作文的主题和思路。
    对待这类材料,建议考生储备一定的常识,站稳立场,综合分析,辩证看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10-6 10:28 , Processed in 0.06005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