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破解幸福人生"密码"
【背景链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成就显著.然而,跃居世界第二位的经济总量并未同步带动人们的幸福感.环顾四周,"忙""累"普遍,积极情绪占比偏低,焦躁、暴戾引致的悲剧频发.那么,如何破解幸福人生"密码"?教育也许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标准标准】
[综合分析]
"惑人者无逾利也".长期以来,"生命效用最大化"被偏解为追逐"收入最大化"."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2000多年前,老子就有过考量.要知道,亲情、友情、健康等"无价"要素决定着个体生命的质量与意义,若是过于逐利,反而忽视了这些"无价"要素,就容易产生一些人生悲剧,比如精英猝死者、淡漠亲情者、逐利忘义者……
正如"天气"需要借助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指标测量,破解幸福人生"密码",需要从"感""知""行"三重角度入手:
幸福需要"感".有媒体问,"你幸福吗?"被问者可能茫然失措,但若改问"你今天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占比多吗?"被问者就易给出答案.积极情绪占比是衡量幸福的基础指标,提升公众积极情绪占比是当务之急.
幸福需要"知"."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人能常乐是功夫,但为乐而乐,过情之后是疲惫.最美不过心安,收入、名望都不能必然保证心安,惟有合道方能心安,方能得真实幸福之道,让乐持久.
幸福需要"行"."志行,为也".行为层面的幸福表现在能积极主动地改善自我、改善他人、改善世界,从而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个体应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天赋,致力于使幸福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有效融合.
"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会真实持久,立己达人.破解了"幸福密码",不幸福的根源也水落石出.人类生命中最珍贵的资源无疑是时间与精力,幸福经济学认为,个体幸福程度取决于个体配置于收入、名望、人际与健康的时间与精力是否均衡、是否有效.
教育的价值由此彰显.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水平,为人生幸福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更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为人打开幸福的大门.
[参考对策]
专家总结总结,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引导学生遵从幸福"感、知、行"的规律,让学生较早就懂得平衡收入、名望、人际与健康的关系,还应当特别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益与损.为学强调"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为学日益",信息占有尽量多;为道则强调"不窥牖,见天道""为道日损",信息处理务必至简.若无至简,杂乱信息堆积过多,反倒让人无助、逃避.因此,只有将信息削冗举要、去伪存真,方能生成有效判断和决策,让学无所用的情况尽量减少.
简与繁.人生路上,很多逻辑完美与现实难题产生碰撞.即使是美联储加息这样的决策,坐拥足够丰富的理论和模型,也很难变得轻松明确.过于强调某一逻辑,逻辑就会成为羁绊智慧选择的枷锁.人生路上法无定法,不管是为学还是为人,都要懂得豁达变通的道理.
专与广.爱因斯坦有言:"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下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方法论与独立思考""远大志向与仁爱责任担当""过有意义生活"等能力的培养,建议学生"大其心",广泛涉猎,增强博采众长、脚踏实地的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