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9|回复: 0

2015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职务消费乱象问题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6-24 16: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政教育专家解析:
    导语: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时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挥金如土,职务消费演变成不落腰包的腐败,不当职务消费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
    官员职务消费内幕惊人:开支多 数额大 层次高    职务消费乱象职务消费名目繁多,层次越来越高
    通讯费、差旅费、公车及车修车燃费、招待费、参观考察费一些干部和群众反映,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名目繁多,数额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超标换车,违规买房,一餐吃个几万元都不在话下。更有甚者,一人当官,全家享受,全族沾光,搭车消费、集体消费现象屡见不鲜。
    退休省级干部住院花300万
    公费医疗造成的浪费不亚于餐桌上的浪费。山西一家三甲医院的副院长说,享受公费医疗的一些领导干部本人往往要求用最好的药,医院从讨好、巴结或者关心领导的角度出发,也会给其推荐最好的药、最好的检查、最好的服务等。比如,有的领导仅得了个普通感冒,就要求吃好几种药,并且要求住院输液。无形中造成了更多医疗资源以及财政资金的浪费,对领导本身也不好。前几年,有一位退休省级干部一次住院花费高达300万元。
    地市级副职每年花40万
    记者在中东部多省采访时,没有一位干部能够说出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的确切数字,即使是分管财政的干部也往往难以准确计算,更多的则是讳莫如深,或闭口不谈。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一个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经济好的要100万元以上。但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这只是职务消费的基本数额,这一级的副职有的配备三辆车(一辆轿车、一辆越野、一辆商务车),加上公车私用、维修人工开支等浪费惊人。
    官员职务消费的标准是否存在?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当然仅止于履职之需的费用。既然如此,即便不去事无巨细地列出细则,职务消费的范畴与边界也不难基于常识得出。那么,何以现实中的职务消费,却可以无所不包呢?
    正常的职务消费无可厚非
    职务消费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必要的消费,第二是过度消费,第三是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领导干部因履行职务、开展工作的原因,在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方面有点开销,无可厚非。过度消费包括豪华办公楼、豪车、高档酒、公款高消费等。假公济私的消费包括开发票个人旅游、消费、买房、装修等。不能因为有少数的领导干部搞职务腐败,就认为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在搞特权消费。要鼓励和支持一些肯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领导干部积极开展工作,这当然就会涉及到消费行为。
    具体的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尚未出台
    事实上,早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透露,为遏制官员滥用公款,铺张浪费,国家将出台官员职务消费标准,各级官员可使用的公款数额、公款用途,都将有定性标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并未见具体的消费标准出台。没有标准可依,职务消费就成了一把手自说自话的私人游戏。
    待遇化让职务消费成了个筐
    一旦职务消费成了一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结果一定糟糕。一些地方官员职务消费的待遇化,更是成了公开的秘密。既然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职务消费额度,自然是不用白不用,职务消费完全脱离职务之需,彻底成为官员的个人消费、家庭消费,也就并不意外。当各种五花八门的私人消费,只需大笔一挥,便纷纷可以从职务消费中报账,不落腰包的腐败,还真是既安全隐蔽又潇洒自如。
    职务消费何以成了腐败温床?    专家指出,职务消费之所以成为腐败的温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制度不健全,长官意志随意性巨大。一位县委书记认为,一把手不能直接分管财务,但制度建设却形同虚设,怎么花钱,一把手说了算,其他领导根本不让插手。主要领导的绝对权力,导致了职务消费的随意性,从而引发效仿效应。
    二是个别干部腐败需要,盲目攀比之风影响。一位接待办主任说,一些干部往往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请客送礼拉票贿选,特别是往上级领导手里送,升官才有希望,是结政治联盟腐败所需。还有一些领导干部盲目攀比,吃喝玩乐,生活挥霍无度,甚至还违规挤占挪用扶贫、支农、救灾等款项,或向有关单位或企业转嫁费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屡禁不绝。
    三是不装腰包的腐败导致处罚法不责众。河北行政学院原常务副校长刘日说,职务消费范围不清、标准不明,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律不查,这就造成诸多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有关部门查处起来难,且有法不责众之嫌。
    四是小金库屡禁不止为职务消费添薪加柴。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大量预算外和制度外资金还依然存在,小金库或变质小金库使得许多领导干部有钱花、敢花钱。
    职务消费滋生的腐败危害巨大
    过度的职务消费,在单位,挤占的是其他干部职工的钱;在全社会,挤占的是人民的财政资源,意味着改善民生财政的弱化。这种挤出效应,消耗了巨大的国家财富,助长了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必将惹得民怨沸腾,最后损害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危害不可谓不大。
    不落腰包的腐败也应被追究责任    只花不拿,纪律不查?查查只花不拿的腐败账
    合理的职务消费是公共服务应当承担的行政成本,但成本一旦越界,就是不折不扣的权力腐败。有不少干部心存这样的想法:只花不拿,纪律不查,他们的享乐思想、奢靡之风甚至为他们只花不拿助力。不落腰包的腐败像无底洞般侵占、挥霍着公共财政的资金。这样的特权消费行为,往往在群众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影响,严重地损害党的形象,损伤政府的公信力。这种腐败行为其实更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对各种特权开支现象,怎可不查不管?
    用刚性制度遏制职务消费乱象
    职务消费中的种种怪象,成因错综复杂,主要是制度不规范、运作不透明、监督不得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刚性约束机制,用铁的手腕坚决查处职务消费的腐败行为,是当前极为紧迫的任务。遏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铺张浪费之风,可实行单位发票双重实名制度。凡职务消费的发票,不仅要开单位名称,还要在发票上注明开票人姓名。还有一些专家建议,将职务消费的行政成本列入干部业绩考核。将行政成本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中,将过去的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
    只有公开治得了职务消费腐败
    过度职务消费不仅成为财政不能承受之重,更蚕食政府公信,挤压民生成本。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只有两个:一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同食品安全整治一样,首先得公开职务消费的内容与标准。二是公开职务消费的预算总额及决算细项。2011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三公经费。有的省份只公布了本级政府三公各项的总数,甚至没有说明,公众也难以由一个数字看出三公究竟是高是低,合理还是不合理。历史一再证明,管好钱袋子,就少些败家子。
    结语:没有不敢花的钱,没有报销不了的单子,职务消费成了部分干部不落腰包的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领导干部应接受群众监督,查出问题依法依规惩处,真正把乱花钱的权力之手关进笼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9 00:03 , Processed in 0.083203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