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4|回复: 0

公务员面试热点与解析:在雾霾研究中普及科学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6-24 15: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方便考生备考,中政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szzexam.com)特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最新的公务员面试热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热点聚焦】
    刚刚过去的2013年,连续几场雾霾让公众纠结不已。而新年钟声才响过不久,媒体报道的中科院大气所张仁健研究员关于北京机动车排放对北京PM2.5“贡献”不足4%的结论,令公众更加纠结:看来,限车也没用啊。
    1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科院的新闻发布会消息,雾霾研究专家就张仁健的研究结论,谈了两点看法。一是4%的结论显然是被严重低估了。二是这一结论与其研究是一致的,就是说并不假。那么,明天再有一个研究出来说占20%、30%,或者50%,我们该信谁的?
    【热点分析】
    其实,不独雾霾研究,在涉及公众关心的健康、食品安全等问题时,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迷雾之中。有些研究和我们的生活常识有出入,有些研究与我们的感觉不一致。就拿雾霾来说,4%的结论,与我们的日常感受差距实在太大。但是,这样的科学论文为什么能够发表?研究结论为什么会被学术界接受?这就要说到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的问题。
    学术研究是一种求证科学。它从一点出发,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得出一个结果,这一结果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具体到这个4%的研究结果,它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法,就是说,这一结论,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如果条件换了,结论自然不同。如果你知道了,他的研究只选取了一个点上的数据,他所说的污染,只是指一次源的污染,并不包含二次源的污染。而生活中,广大公众遭受的汽车尾气污染,大量的是由于尾气排放与大气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其成分非常复杂,这种二次源的污染,对人体十分有害。
    这也就能解释社会上对雾霾形成原因的各种不同说法。科学家们所要努力的,就是要把这种限定条件设定得更加真实、客观、全面一些。而这件事本身,对公众来说,倒是一个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普及的好案例。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社会里,普通公众天天都会接触到各种数据,各方面的专家也会通过传媒,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种种不同的观点。对此,公众有时会欣喜,有时会沮丧,有时会无奈,有时会无所适从,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公众常常希望有一位权威专家出来提供一个权威的说法。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恰恰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专家提供的数据、给出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5 00:47 , Processed in 0.065127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