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0|回复: 0

面试热点:“抹香香”事件反转,该蒙羞的是谁?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5-23 23: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此前有报道称,河南乡村教师被无故辞退,流出视频中领导因漫不经心抹护肤膏被网友炮轰。经调查,被辞老师因四个子女,超生被辞;“抹香香”当事人称,多次协调帮助丁老师一家,曾经当场拨打教体局长电话协调调阅档案视频未播。(3月1日《华西都市报》)
    1982年,河南省进行民办教师整顿,教师通过业务考试进行优胜劣汰,丁学玉老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然而经查,他通过考试当年就已经被辞退,有人告诉丁学玉,是因为当时有人顶了他的名额。记者调查中,鲁山县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边抹“香香”(护肤品),边回答:“我是当领导的,不可能每件事都清楚”。(2月25日《新京报》)
    鲁山县磙子营乡的丁学玉,今年已经68岁了,22岁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然而1982年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从丁老师,变成了“丁上访”,而在记者调查整个事件的过程中, 鲁山县县委群工部的部长汤钦的回答,却让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呢,我是当领导的,不可能每件事都清楚,边说着边抹起了香香。(2月24日 大河网)
    2月23日,一篇电视报道,《26年后才知被“辞退”谁造就了“黑户”教师?》,68岁的丁老师进入公众视野,他质疑“辞退”无缘无故,让他丢失教师身份。在新闻中,被剪辑进去的河南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意外走红。镜头里,他正在脸上抹几把护肤膏,同时回答问题:“我是当领导的,不可能每件事都知道具体”……3次报道,引发3个热点。教师蒙冤、官员麻木,舆论追打,但调查后的事实却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2月29日 央广网 )

moxiangxiang28.jpg

moxiangxiang28.jpg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连海平:丁学玉曾经是一位从教多年的民办教师,而“民办教师”又往往被视为“弱者”,一旦被贴上标签,丁学玉就成为十足的“悲情人物”,报道材料都围绕这一基调取舍,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则在有意无意中被遮蔽。对一位记者来说,丁学玉超生问题很难查吗?当然不是。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官员身上,哪怕是大男人,在干燥的北方往脸上涂点润肤露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吧?只因汤钦是官员,又因说话不太注意,其过错马上被放大、戏谑,这同样是一种标签化。标签化、脸谱化的惯性思维,再加上片面追求“眼球效应”,于是便催生了许多有选择性、带倾向性、先入为主的报道,彰显新闻的浮躁。
    在媒体竞争激烈、自媒体勃兴的今天,你不客观,总有人替你客观。或为了抢占第一时间而对新闻事件不作深入调查、全面呈现;或缺乏职业素养,只听当事人一面之辞;或故意用不客观、不公正的选择性报道误导舆论、消费公众,都是不明智、不成熟的表现。一旦真相被全面、深入揭露,事件出现逆转,将出现多输博弈——不但可能好心办坏事,你寄以同情的新闻当事人也将陷入更加不堪的境地,当公众厌烦这种行为,对媒体公信力也是一种不小的冲击。“抹香香”事件逆转,是一堂生动的新闻课。作为负责任的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工作中既要投入情感,在报道中体现“铁肩担道义”的情怀,又不能被朴素的情感所左右,以致影响了自己对价值的判断,对事实的取舍。全面、客观呈现新闻事实,永远是新闻工作安身立命所在。
    @中国网孙伟: “抹香香”事件的当事人汤钦同丁老师是同乡,并且非常熟。因为工作关系,多年来一切协调相关部门对丁老师一家进行帮扶救助。房顶漏雨,请过乡里协调修补,逢年过节送过慰问。这样的信访维稳干部,却被丁老师老伴带来的“记者学生”给偷拍,让人心酸不禁。画面中的播出来的片段,是他挤不出护肤膏,又磕又抹的“洋相”,这样的漫不经心、推诿,谁不愤慨?但激愤过后,人们也会反想,尤其是当地部门也会对事实真相进行责任倒查,官员态度不好要处理,但是这些丝毫不能转移民办老师被“辞退”的现实。在最初的设计采访中,相信媒体也是为了弄清民办老师的“辞退”事实,不想碰到了更好的素材,就借锅下料,成了整治官员作风的场面戏,这样的行为虽然也能警醒他人,但同节目的初衷南辕北辙,且问,“抹香香”事件对丁老师本人有何作用?无非是出了一个官员的“洋相”而已。网络新闻《河南乡村教师教书34年总工资不过万民师资格被人顶替》,文中坐实了“顶替”情节,从2001年起,上访已经是丁老师的家常便饭。他认为自己被顶替的核心证据得到媒体一再采信,媒体的舆论监督并没有起到什么伸张正义的好作用,反而成为激发一些社会矛盾的挑起点,这一点尤为其他媒体警惕。
    3次报道,引发3个热点。需要追问的是,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相关媒体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采访?如果只是采信其他媒体的文章或蜻蜓点水般的加工,如击鼓传花的最后作用,或许就会使面目全非。新闻的关键在于真实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这个调查需要建立在不偏不倚之上,而不是谁先动用媒体就需要侧倾谁?谁看似弱势就要同情谁?别让闹剧重演,别让大众蒙蔽,这应该是所有媒体共同的方向。
    @红网王彬:对于这次反转新闻,我们不应该过于去指责公众的舆论,而是应该去找偏执的公众舆论的营造者,也就是最先报道该事件的新闻媒体。究其缘由,是部分媒体在新闻中片面地展现所获取的信息,使得展现出来的新闻与现实不符,以偏概全,进而对公众产生误导。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媒体暴力,是对当事领导的不负责和严重伤害。
    正常来说,记者获取到一定信息后,还需经过多方的验证了解才能保证信息的正确全面,这是对新闻负责,也是对他们自身和社会负责。还有,媒体报道新闻只需要把最真实、最全面的信息展现给公众即可,公众自然有自己的研判,不需要媒体先入为主。即使要评论,也得事情完全调查清楚才行,不能急着去定性,更不能抓着片面的信息评头论足,这是大忌。确实,记者本身是一个社会人,会受到社会一些刻板印象以及自身情感倾向的影响。但要意识到记者更是一个媒体人,是社会这条大船上的“了望者”,要恪守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的社会责任,这也是生存法则。所以,记者不能片面选择信息,更不能把自己片面的意识强加给受众,那样只会害了自身,也会害了公众。
    在纷扰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更要有理智的思考,独立的研判,对信息全面性的追求和对真实性的坚守,不能偏听偏信,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倾向,不能被别人的情感导向带着走。希望一些媒体被反转新闻打脸之后,能重拾理性与责任感。媒体一时的蒙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蒙羞之后不知道反思,却依旧麻木、盲目,那才让公众心寒。
    @荆楚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官员,经常“捯饬捯饬”也没什么不好,也算是爱护自身形象的体现嘛。只可惜,这名官员只在意自己的面子,脸抹得挺香,一张嘴却露了怯。当领导的,可能分管的工作比较多,确实不可能事无巨细都了如指掌。可退一步说,即便真不知情,面对记者采访,如果属于自己分管的工作范畴,就应当拿出一个处置的明确态度来,最起码不能推三阻四;如果不属于自己的分内之事,也应该说明白该找哪个部门。现在这种态度,又算怎么回事呢?至少说明对工作责任心不够吧。
    身为群众工作部领导,对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虽然把自己的脸抹得香喷喷、光溜溜,却把自身形象以及单位抹黑了。相反,正视群众问题和诉求,并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才能给自己和单位“脸上增光”。
    @西安网张立:鲁山县磙子营乡丁学玉因为教师资格和待遇问题已上访10余年,而作为鲁山县县委群工部部长的汤钦不知道此事,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业务荒废不说,还明目张胆的往脸上“抹香香”,一边是群众为权益得不到维护而焦急落泪,一边是领导自顾自的“抹香香”,汤钦之举真的丢了自己的脸,更伤了群众的心。
    据知情人透露,丁学玉可能被人冒名顶替。这就可能涉及到更严重的渎职问题。何人在当时负责教师考试及录用把关,丁学玉到底有没有被冒名顶替,这些事实有待调查清楚,相关人员的责任也应该得以澄清。显然,有关部门也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这或许也是有关部门“不知道每件事”作为推托的借口。而且在事件中,汤钦声称自己是“领导”,显然太把自己当个“领导”来看待,其实质是,没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没看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群众好办事,给群众办好事,一直是对各级机关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近一两年来,不管是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还是“三严三实”专题活动,每一项都涉及到对党员干部认真对待群众疾苦的问题,都要求作风实、用权实,以人为本。然而,“抹香香领导”的出现,或者说以“历史遗留问题”推托不办事的其他工作人员,只能证明,在他们当中,作风转变没有到位,履职问责更没有到位。
    华图解析:近日,一段官员“抹香香”的视频,让河南鲁山县委群工部部长汤钦成为了“网红”,而舆论更是产生了一边倒的情况,不少民众指责其只知道“抹香香”,却不顾百姓的利益,然而一出教师蒙冤、官员麻木,舆论追打的案件,在调查后的事实却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调查结果显示,丁老师被“顶替”“辞退”的消息并不真实,而追究其被辞退的真正原因,似乎也有迹可循,公职人员是不能违反计生政策的,但丁老师有四个子女,很明显已经超生,与他同时被辞退的还有不少民办教师,丁老师被辞退符合当时的政策和情况。此外,官员“抹香香”不过是断章取义罢了。汤钦“抹香香”是因为当天他觉得血压高,眼胀疼,于是用凉水洗了一把脸,后来又擦了脸,他还表示,当时自己工作态度上确实有问题,但他曾帮对方协调调阅档案,只是这段没播。
    这样的选择性报道,在短期确实能够给媒体带来客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也在民众面前树立起了媒体人揭露丑恶,匡扶正义的正面形象。可是,这一报道不要紧,要紧的是媒体一个“抹香香”领导的“标签”,让这位领导承受不少强加给他的舆论压力。就个体而言,这对“抹香香”领导是不公平的,因为媒体报道本身就带有了强烈的情感倾向,并且新闻内容有失真实。说得严重点,这未尝不是媒体在借公器以达私欲,更可气的是,涉嫌网络暴力。
    “抹香香”事件的戏剧性反转,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也隐射出个别记者为了博人眼球、赚取利益毫无底线的现象。媒体具有公正客观的天职,媒体人应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金钱观。不以利为先,敢于说真话,勇于揭真相,努力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的社会舆论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12 19:11 , Processed in 0.089674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