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5|回复: 0

面试热点:推行“生态安葬”不如打击“囤墓”现象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5-23 23: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意见》还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实行遗体火化,带头参与节地生态安葬,带头推行丧事简办,带头文明低碳祭扫。
    民政部网站24日发布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其中,最受舆论关注的是,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2月24日《北京晚报》)

shengtaianzang29.jpg

shengtaianzang29.jpg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南方都市报张贵峰:无论是从社会“移风易俗”,还是政府政策执行的层面来看,要想有效“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确保“党员干部带头”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首先,只有充分做到“党员干部带头”,才可能真正确保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并以此影响带动民风,最终实现殡葬领域的“移风易俗”,所谓“风行草上,必偃”,“党风正则民风淳”。另一方面,从具体政策执行角度,能否充分做到“党员干部带头”,同样也是事关政策执行成效甚至成败的一个关键。毕竟,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同样也有“生老病死”,也要面临“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改革要求。这种背景下,如果不能充分做到“党员干部带头”、“打铁还需自身硬”,势必难以确保政策的公信力,更不可能有效说服社会公众充分接受“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政策,所谓“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京华时报舒天烈:应该说,推行节地生态葬,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社会效益。不过,相关葬式其实已推广多年,即便墓地价格居高不下、即便有地方进行现金奖励,普及率仍然不高。此次指导意见出台,舆情中的“槽点”,也在于“连身后事都要管”。这固然有失偏激——毕竟这只是一个倡导性、鼓励性的文件,但吐槽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意。推广生态葬,关键在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这得回答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如何在尊重风俗的前提下移风易俗?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在改变现状的前提下提供服务?其实,近年来,殡葬改革的动作也一直在进行,2013年中办国办还联合印发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火葬和生态葬。党员干部被视为中国的“关键少数”,从他们抓起,无疑也是推进相关改革乃至移风易俗的合理路径。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土地压力的趋紧,过去那些“粗放”的殡葬方式弊端更加显现。因此,推行生态葬同样需要精确的设计与规划,需要法律和舆论的支持,最终才能更好地推进。有人认为,中国传统丧葬的文化精髓,就在三个字——“祭如在”,祭奠时如同祖先真在那里一样。其实,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葬式,关键就在于此。留下了情感、留下了希望,寄托了思念、寄托了尊重,视死如视生,事死如事生,则可矣。
    @燕赵晚报郭元鹏:家庭成员合葬,是一个崭新的提法。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节约土地资源。一方面,故去的家人合葬在一起也便于祭奠。另一方面,还节约了不少资金。倡导家庭成员合葬,可以说既回应了人们“入土为安”的情感诉求,还化解了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不过,我们需要防止的是,家庭成员合葬的方式,最终沦为穷人专用,成为新的贫富差距。有着“墓地比房价还贵”的现实,有着囊中羞涩的无奈,有着生态安葬的经济补助,老百姓的选择可以说既是理智的也是无奈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生态葬其实就是“穷人葬”。
    道理是同样的,家庭成员合葬也会是这样。如果仅仅处于倡导的层面,如果仅仅处于奖励的层面,在墓地高昂的现实面前,很多普通家庭确实会选择家庭成员合葬办法。现如今,衡量死后待遇的依然是金钱。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尴尬的现象,接受家庭成员合葬的依然是穷人。既然家庭成员合葬是个不错的好办法,与其倡导倒不如强制推行,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无论是锦衣还是布衣,都一视同仁的参与家庭成员合葬。别让“家庭成员合葬”沦为穷人专用。
    @新京报:国人重视葬式、葬法,并非完全出于奢靡,而主要是源于一种传统的人生观念。“先人庐墓”也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一个个坟丘,而实在是生者寄托情感的符号。论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则写着,“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部历史”。在生与死的河流中,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或大或小的浪花,以及深深浅浅的记忆。若无视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只是强调节地,甚至以夺地为目的,胡乱将家庭成员混搭一起,堆到“单个墓位”中去,节地固然节地,但在普通人看来,“先人庐墓”如何祭奠?清明时节纷飞的泪雨又将洒向哪里?传统文化尊崇的子孙绵瓞、生生不息,能通过合葬墓来承载吗?可见,移风易俗也需要循序渐进。还有,如果现实中民众看到的多是有些人群生前多吃、死后多占,又怎么可能先把自己的家人父子委委屈屈地合葬到“单个墓位”?在这样的语境下,一味鼓励老百姓“家人合葬”,本意虽好,也难以让人信服。
    @人民网蒋萌:夫妻合葬是很常见的一种殡葬形式,如果墓地够大,搞个家族墓也是挺有“归属感”的事。这两种合葬其实不用鼓励,只要条件允许,百姓都会践行。怕就怕,鼓励合葬让群众产生如下感想——管理者未积极破解殡葬业暴利,活着时就不得不“蜗居”的群众在故去后还要“挤在一起”。更大障碍是情感与伦理上的,若让公公和儿媳的骨灰“共处”单个墓位,生者恐怕难以接受。至于树葬与海葬,固然可以表述为生态安葬,但是否选择还是私权利范畴的事务,管理者当尊重群众的个体选择,不能让人感觉越俎代庖。让党员干部带头,同样面临上述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并不鲜见。在很多人看来,若管理者能在提供更多平价墓地、履行自身本职的基础上,再提一些倡导与鼓励,或许更有说服力。
    华图解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压力等宏观问题,以及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可以说好处多多,而之所以意见稿刚一发布,就引起人们的激烈反应,这其中除了人们“固有的思想”,比如认为火葬、海葬、树葬等方式不能让逝者“入土为安”;也有人认为家庭成员合葬是对死者缺乏尊重的表现,甚至有人指出“儿媳妇和公公合葬”有违伦理等等原因以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实施生态安葬过程中政府出现失职的可能,甚至还会滋生权利寻租空间,最终沦为穷人的专属。长此以往,民众就会逐渐失去对政府的信任,使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
    事实上,当下中国的墓地短缺多半是结构性的短缺,而非全面短缺。造成这短缺的“墓”后推手就是大量的“炒墓者”。不少墓葬经营企业在大中城市周边大量“囤墓”,炒高墓地价格,待价而沽。普通老百姓看着飞涨的墓地价格,也不得已加入“囤墓”的队伍,怕以后“死不起”。所以说,当务之急,是加大力度打击囤墓、炒地等投资怪象,禁止乱建大面积的豪华墓地,真正做到“人死而平等”。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虽然有利于节能环保,却也需等待时机,循序渐进,而这更需要行政和市场两只手来调节和引导。要让生态殡葬引领殡葬潮流,需要政府持续加强生态殡葬的引导与宣传,对违法乱占耕地建造豪华坟墓者启动监管问责程序等。此外,还应逐步减少殡葬行业的商业色彩,还原其公益属性。同时,要想让生态殡葬践行者免受非议,可以考虑对生态殡葬事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给予生态殡葬践行者必要的精神、物质激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5-12 06:40 , Processed in 0.080776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