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5|回复: 0

面试热点:推广街区制,需要回应安全担忧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5-23 23: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面试热点相关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印发,这是时隔37年重启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勾画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城市发展的“路线图”。《意见》提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推进两图合一;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2月22日《新京报》)

jiequshixiaoqu29.jpg

jiequshixiaoqu29.jpg

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京华时报徐立凡:推行街区制面临不少现实障碍,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如何保证公私权益的平衡。私人权益不被侵犯,公共利益能够增值,街区制才有可能达到改善城市交通、增加社会总福利的目标。轻私重公,达不到这一目标;重私轻公,同样如此。
    要做到公私权益不相互掐尖儿,在推行街区制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厘定原封闭式小区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该保护的保护,该转化的制订相应补偿方案。业主大会的作用应该受到肯定,使其起到保护权益人利益的作用。此外,对于推行街区制后可能增加的治安隐患、交通安全隐患,政府要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将封闭式小区原有的保安功能尽可能通过合作形式承担起来,以消除人们的担心。而街区制的起步,单位大院应该首先起到示范作用。比起百姓社区,单位大院的权益关系较易处理,也较易动员。单位大院拆除围墙,既是告别隐秘过去的象征,也可以最低成本,为街区制试出成效。
    @钱江晚报戎国强:几千年来,中国人习惯了在各种墙内生活,街区制是我们所不熟悉、未曾经历的城市生活,担心其会破坏传统生活的各种疑惑、质疑都是正常的。其实,有墙、多墙的与无墙、少墙的城市生活,是两个不同的生态循环系统,塑造出不同的人际关系乃至社会形态。土地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城市化进程推高了土地的价值。无墙城市,最大限度地让不同阶层的人群均等享有城市土地资源以及附着其上的城市设施,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平。它有利于密切人群之间的交流,弱化贫富差距,弥合社会裂痕。有墙的城市是把不安全因素挡在围墙之外,只要不危及我的生活,围墙外面怎么样我不管——以邻为壑的生活方式的悖论在于:你也生活在他人的围墙之外,危险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在窥视你。无墙城市则是通过资源共享创造友好、友善的城市生活,减少人与人的隔阂和敌意,增加所有人而不只是一部分人的安全感。公平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可靠的安全保障。无墙城市并不阻碍人们用各种科技安防手段保护个人空间。如果“有墙城市”是社会的主流选择,拒绝无墙城市,这个主流一定得病了。
    @法制日报冯海宁:在笔者看来,上述《意见》意味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由此会发生深刻变革,在规划方面,今后或许不会再批准超大面积小区,而且小区规划都将是开放式的;在土地出让方面,会把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还会限制大块土地出让;在销售方面,也要明确小区内部道路哪些是公共路;在物业管理方面,要围绕开放式小区重新制定物管制度等。
    要想让《意见》落地,除了要完善配套制度,还需要某些单位、某些小区、某些开发商率先示范。最理想的示范者是机关大院、公务员小区、高档住宅小区;国有房企、大型房企要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率先推行街区制。除了推广街区制外,《意见》还有很多亮点,如针对建筑贪大、媚洋、求怪,指出“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再如,针对公交换乘不便,指出“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这些安排都值得期待。
    @北京晨报胡子民:一个小区就是一座城堡,越建设施越齐全。许多小区休闲购物、中小学校、医疗养老一应俱全,像一座袖珍城市。封闭的小区也给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少困惑和阻碍,有专家就认为:一个个楼盘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公共服务设施不共享。但是现代城市是开放的,以公共活动、公共空间作为特征。如此看来,逐渐拆除封闭的小区和不再建设封闭小区是大势所趋。
    然而,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如同拆除了围墙的单位一样,开放的小区与社会接近的同时也与不安全因素接近了。不被封闭的小区将是一个完全开放状态的住宅群,如何对这种开放型住宅区进行有效管理是个大问题。可以说,取消小区的封闭状态是众望所归的好事情,但取消封闭后的管理怎么办,安全能否得到保证?回答好这些问题才是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相关条款的前提。
    @环球时报:推广街区制是一个善意的方向,然而互联网上的这些意见应当说反映了当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现实关切,值得有关部门认真听取,在制定、执行具体政策时统筹各种关系,确保城市规划思路和风格的平稳过渡。 应当说,街区制不仅是全球城市的主流做法,它在中国也不是新事物。中国城市居民区过去大多是开放的,如北京的胡同以“条”相隔,上海的弄堂亦很类似。北京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开的方庄等大居住区也总体是开放的,内部区隔的子小区都不大,整个居住区内有多条公共道路。但是后来北京出现越来越多巨型楼盘,它们各自围起来,形成“独立王国”。封闭社区与中国的“院墙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政府机构不少是开放的,没有院墙,大学总体上与城市融为一体。中国肯定是世界上院墙最多的国度之一。
    这不全是安全担忧所致,其实北京过去“开放”的胡同也是由一个个四合院组成,各地从政府到寺庙几乎都各自成院,院墙应当说对应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被近代社会现实加强了的心理防线。 在城市人口密集处打破画地为牢的格局,从长远看无疑是积极的。然而我们应清楚这需要一个有相当难度和时间长度的转变过程,实现它的平稳应重在引导和顺势而为,充分考虑其实际可操作性,避免它成为类似“拆迁”式的强制推进。
    华图解析:我国即将推行住宅街区化,这一政策一经流出,立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其实,封闭社区与中国的“院墙文化”可谓一脉相承,想要打破国人由来已久的“文化”形式,想必不是那么容易,而且这样跨越性的城市建设变革必然会引起是居住模式的革命。
    住宅街区化存在很多好处,可以实现公共资源共享,住宅之间的道路共享,就可以纾解城市拥堵现象,小区内的商业设施共享,还可以方便人们购物。不过,告别封闭小区,不仅是打开大门,拆除篱笆那么简单的问题,需要打消各种顾虑,其一,用户安全问题,比如居住环境嘈杂,道路一旦得到了更广泛使用,就带来了交通安全隐患,同时住户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其二,管理问题,比如,开发商会担心影响业主居住品质,继而影响楼盘销售和价格,同时,物业公司也担心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高;其三,用地问题,小区部分土地实际上从业主用地变成了城市公共用地,而承担小区土地出让金的却是全体业主,那么,对于已建成的小区,开放之后是否补偿全体业主?同时,今后新建住宅小区是开放式的,与土地有关的税费是否也要相应下调?
    国家推行住宅街区化的做法是好的,也是一次与国际的接轨,而且小区变街区,利国利民,但在“变”的过程中,也许会阻力重重而有人不愿意“拆围”,但,“逆水行舟用力撑”,只要“有法可依”,只要把道理跟大家讲清楚,只要一视同仁,只要加强“拆后管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 京ICP备09058993号 )

GMT+8, 2024-4-28 04:29 , Processed in 0.08135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