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链接*
中国民航“失信被执行人识别与拦截系统”自7月1日开始运行以来,累计有效拦截10.8万人次,臭名昭著的“老赖”难以逍遥,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机制初次显示出强大的震慑力和影响力。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诚信是社会公众的基本规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础石,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突破社会诚信底线,诚信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发展和公民权益维护的重大难题。比起“扶不扶”的道德困境,诚信不彰的问题更为严峻,影响更为直接和恶劣。近年来诚信建设虽然提起重视,但社会失信频发的形势却并未得到遏制。究其原因,与失信成本低、惩戒轻密不可分,更与社会信用资源不成体系、各部门“九龙治水而水不治”大有关系。
正因为这样,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央文明委近日也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不仅将诚信建设制度化、法治化摆上重要位置,而且更加强调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共治。这无疑切中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害。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数千万个企业法人单位的国度,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涉及的内容和数据以海量计,政府一家不可能“包打天下”。如果各地方、各部门、各行业之间欠缺沟通与协调,社会征信系统即便能够建立起来,也很难发挥出失信必惩的强力震慑效应。惟有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联合打破“信息孤岛”,让任何失信信息都不被疏漏、都必然受到严厉惩戒,社会失信行为才不会因为肆无忌惮而泛滥不止。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孔子家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
——习近平
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习近平
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李克强
[社会信用缺失的原因]
一是诚信意识缺失
首先,诚信思想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缺乏对诚信的认识,尤其是对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在社会交往中,诚信原则往往被忽略了,使得诚信思想与社会实践渐渐分离。其次,由于对诚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们自我约束力较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然偏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是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只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发展,只把经济水平的提高,利益的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诚信做人的优良品质却被人们渐渐淡忘。
二是诚信制度滞后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兴起,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转型发展阶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取代,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多边的、多元化的社会交往中,而现有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公德、约束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少部分人抓住这一漏洞,巧取豪夺,投机倒把,趁机大发横财,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渐渐失衡。
三是法制建设不健全
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做补充,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保障个人的利益。但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地划清当事人的责任,不能有效地维护救助者的利益,如跌倒的老人能不能扶的事件暴露出的问题。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首先,加强社会信用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信用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其次,信用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增进社会成员之间互相信任,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必须加强信用建设。第三,信用建设是每一个自然人和法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要想立足于社会,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加强信用建设。第四,信用建设也是简政放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简政放权的核心是政府少管,政府少管的前提是市场主体遵章守法、讲究诚信。
其次,加强诚信制度化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信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信用建设的客观规律来看,制度建设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必然要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引导人们自觉守信的长效机制,把失信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使诚信缺失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
[参考对策]
(一)加强诚信教育,强化诚信意识
面对社会越来越突出的诚信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扭转社会不正风气,使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诚信美德源远流长,当今我们积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建立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诚信观,使诚信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新的思想观点要进入到公众视野,必须进行诚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达到内心的存善敬德,自觉践行诚信内容,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二)建立诚信制度,强化诚信规范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引导下,坚持制度保障,把推进征信系统全覆盖作为重要基础,健全信息记录,信息共享。为落实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规划建设》,中央就推进诚信制度的建设,提出要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信用信息记录。对个人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个人升学、就业、贷款等日常行为提供一个量化标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诚信的益处以及失信的困扰,进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各地征信系统建设将日益完善,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健全诚信法律,建设诚信社会
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立法,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我国深圳经济特区首次颁布保护救助人权益的法规,明确规定,救助者被反咬一口,当事人要向救助者道歉,并处罚款。并且从“免责原则”、“人身损害待遇”、“鼓励作证”等方面做出规定,保护救助者的权益,给人们提供一个敢做好人好事的环境,鼓励人们互帮互助,使社会渐渐由冷漠转向温情。
|写作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社会共治打破“信用信息孤岛”
2.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3.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构筑诚实守信环境
[精彩开头示例]
1.“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的出现,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诚信建设的警钟。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贬值。社会缺乏诚信如同蛀虫正在啃噬和谐社会之根基。诚信滑坡不仅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道德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利益的社会危机。因此,社会诚信建设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当被视为立身之本,立德之本,立业之本,立政之本,立国之本。
2.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即:人不讲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们公认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则,广泛地应用于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行业内外竞争的秩序。它不仅属于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现代意义上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管理领域的一些经验而形成的全新概念,其出发点和目的是保障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利益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自己的利益,从而出现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3.诚信是人类文明在道德层面的优秀结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可“去兵”、“去食”,但不能“去信”。他郑重告诫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汉代将“信”列为“五常”,一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把“兑现承诺”,视作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规律之一。美国学者弗郎西斯·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全球经济生活中信任的重要价值作出了深刻论述,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诚信问题。可以说,古今中外,皆把讲求诚信看作做人处事之本、治学经商之道、治国安邦之纲。
[精彩结尾示例]
1.总之,诚信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底线,一旦崩溃,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诚信从政治角度来说,关系人心向背,是政府执政之本,领导者为官之本。没有诚信,一个国家就不会发展,一个民族就没有希望。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诚信凸显“根本”、“源泉”、“德义”的特质,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公民个人珍惜呵护,弘扬光大,踏实践行。
2.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言不信者,行不果”。让我们以诚信作催化剂、作五线谱、作调色板,使我们生活的酒更醇,歌更好,画更美。构建诚信,惩戒失信,让惩戒失信成为构建诚信催化剂,惟其如此,我们的诚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得以重塑,才能构筑起经济社会坚固的诚信堤坝。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人民网评:社会共治打破“信用信息孤岛”——聚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系列评论四 作者:李斌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健全信用体系 构建诚信中国——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座谈会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作者:范吉卉 鲍善冰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原标题:对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考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原标题:诚信何去我们何从——对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考 来源:大江网
原标题:政府诚信建设引导社会诚信建设 作者:薛忠义 张志荣 来源:大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