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申论热点:范雨素的走红与人文精神回归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5-3 1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景链接*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的自述,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收获了很多人的赞叹和眼泪。在微信端迅速收获“10万+”的阅读量。
文章文章作者范雨素是一位北漂“育儿嫂”:44岁、离异、初中文化、家政女工、8平米单间……一系列前缀在“10万+”阅读量的烘托下显得格外耀眼。
|综合分析*
[原因]
范雨素之所以能够走红并在广大人民心中引起共鸣,正是因为这样的存在于你我之间的一个普通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梦想,精神世界的高度富足。
因为是一个普通人,每个读者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有人在身上看到了做苦力的艰辛,有人在她的离异婚姻里看到了女人的不易,低文凭者从中看到成功的希望,猎奇者读到了大隐隐于市的传奇……人们潜伏于心底的经历与渴望被激活,都为似曾相识的“范雨素”而共鸣。
但是普通的范雨素具备不同寻常的特质:喜爱读书,有着“满足吃饭以外的精神欲望”,有着我手写我心的文学梦想,有着不甘屈辱、抵御荒芜的人文精神,她的淳朴、坚持、自省、不做作,在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显得难能可贵。一个出生低微、含辛茹苦、坚忍不拔、心怀梦想的草根形象拔地而起,契合了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也激发出执着、奋斗、励志、温暖的社会正能量。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文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无用之事、无事之人难有容身之地。生活越发同质同构,社会也难免变得扁平。
对于生活在陌生城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漂泊感和疏离感如影随形。但农民工缺乏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他们对城市的感受被更加无情地忽视了。
[对策]
科技蒸蒸日上之时,人文精神回归与重塑的问题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科技与商业,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而文学和艺术,则是人文精神的理想样本。保留对于文学的热爱,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或许也就保留与创造了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转译的可能。
人都有基本温饱以外的精神需求,能让工人们在谋生之外,有条件“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一种基于了解和信任,包容和平等的氛围。这就是王小波曾说的:“我们不仅需要一个现实的世界,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这需要我们政府的努力。
来源:
人民日报:不能忽略了文章指向的问题 作者 张铁
燕赵晚报:范雨素走红乃时代使然 作者 斯涵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8 22:14 , Processed in 0.082340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