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3|回复: 4

【3-19解析】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题解析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4-12 2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要注意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注意关联词语的“暗示”作用。第一句,“……是……,……也要……”,分明是转折关系,所以用“但”
    根据语段可判断,第四个空格,也是转折关系,所以用“却是”,再注意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效果,第三个空格选“更”更贴切,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2.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首先,金融危机不只是影响和波及而已,更不是仅仅“传遍”便了事;自诩有贬义,而其余三项并没有明显贬义(鉴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贬义词优先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32
发表于 2017-4-12 22: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3.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题眼在于第一第二个空,第一个空“有些国家竖起了电子屏障”,树立了屏障,屏障是“阻挡”作用,所以应该是阻止而非禁止,遏止指的是刹住某种势头,妨碍只是指干扰而已;第二个空从后面的“大部分美国人和西方发达国家都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不适当的网络信息监管行为才导致谷歌公司退出中国大陆”可以得知,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和社会精英的言论是对中国不友好的居多,所以排除B项,但从“大部分”可知也有支持者,所以不能一贯通用指责或谴责。
    4.标准答案:B
    答案解析:形容文物、遗产的状态一般用“原始”,而不用“原来”、“原本”或“原先”。句中讲对文物、遗产本体应少干预或不干预,而有些管理者总想动手动脚,干出一番“政绩”来。四个成语中“无事生非”最能体现某些管理者这种无事胡乱找事的行为。故本题答案为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10
发表于 2017-4-12 23: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5.标准答案:A
    答案解析:先看第三空,“起码”是指最低限度(有至少的意思),比“基本”语气更强烈,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愤慨之情,排除B、D。再看第二空,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发人深省:启发人们深思而有所醒悟。句中的“经济学家”是施动者,故应选“扪心自问”,排除C。因此本题答案为A。
    6.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理不当,文段中“参与司法,不仅要让人民知道实体的结论,而且要让人民知道程序并参与到程序中来,形成实体性的结论”说明人们参与司法就要让人们知道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司法如同阳光一样令滥用的权力无处容身。所以,本题答案为C选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32
发表于 2017-4-13 0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7.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根据文段可知A、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B选项属于概括不全;而C选项可在文段中“戏剧和书法篆刻家使用的繁体字等小众文化产品,正确临阵地锐减、影响下降的处境。”体现,所以,本题答案为C选项。
    8.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了型中的概括不当。A项是偷换概念中的偷换时间,文中并未提到是“当前”而是“30年始终坚持的信念”。B项过于绝对。“最棘手的问题”文中没有提及。C项是表述不当,文中是“改革必须考虑13亿人口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是选项中“考虑人口众多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D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418
发表于 2017-4-13 00: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9.标准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型,主要考察概括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对原文信息进行读取,寻找中心句。“总——分”关系,文中第一句话是中心句,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经济,对于加强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
    10.标准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属于词句排序,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排序衔接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断不当。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合乎逻辑,具体表现在遵循逻辑顺序。阅读可知,句①是作者关于“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的观点,其他各句则是论证观点的论据。根据这个思路去分析,则句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句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句⑤是一句哲理名言。按照论证的一般结构进行组合,6个句子的逻辑顺序可以是:先说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6)③,再用哲理名言⑤加以佐证,最后得出观点①。所以,本题选择D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3 21:59 , Processed in 0.052907 second(s), 14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