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0|回复: 1

【12-09解析】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解析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4-12 21: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选C
    解析:这是一道诗词辨析题。语境第二个空前提到重要性,所以选用彰显或凸显,排除AB两个选项,语境最后提到学术界,排除谈判。所以选择C选项。
    2、选D
    解析:这是一道成语和实词辨析题。语境最后一句用了“绝非仅仅获得”这种陈述,表明这是大部分人习武的目的,即为了获得防身的“好勇斗狠”的技术,所以选择D选项。
    3、选D
    解析: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语境中的意思是增加一个类比雌蛾的捕网,来诱捕雄性飞蛾,所以第一个空排除监测和促成。这个网不会阻止雄蛾,只会扰乱它对雌蛾的追踪,所以选择D选项。
    4、选A
    解析: 这是一道成语和实词辨析题。方兴未艾,比喻事物处于发展状态。声名鹊起,比喻声名得到迅速提升。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风生水起,比喻一定的时间里发展的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或是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所以选择A选项。
    5、选C
    解析:这是一道成语和实词辨析题,语境的意思是“微博”和“旅游在路上”是相似的,所以排除AD两个选项。“借鉴”后面多直接经验之类的词汇,排除B选项。所以选择C选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10
发表于 2017-4-12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6、选C
    解析: 本题属于寓意启示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断不当。材料为一则故事,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这种类型题目的不二法门。材料强调了年轻人对待自己“错误”的谦虚态度,颇似“朝闻道,夕可死”。选项B为干扰项,其一“更”字不妥,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比较的意味;其二,B选项就事论事,内涵不深刻;其三,“态度”究竟是何态度,没有概括出来。且选项B主体不对,材料重点不是谈论公司招聘时更看重什么;选项D与材料内容相悖。 所以,本题答案为C选项。
    7、选C
    解析:本题属于词句排序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排序衔接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逻辑顺序不当。根据选项设置可以确定首句应该是⑥,句中出现了“不仅仅”,根据关联词的搭配可知下一句应该选择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语句,即句⑤,其中包含了关联词“也”。换言之⑥⑤相连,构成递进关系“不仅仅……也”。接下来结合我国实际,即句③,陈述土地沙漠化带来的问题,即①②⑦④,所以,本题答案是C选项。
    8、选D
    解析:本题属于词句排序类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排序衔接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断不当,我们主要关注语境协调,具体表现在话题一致上。首先根据选项设置确定首句,不难发现句⑤为发语词,谈到了企业活动的赢利性特点,为了确保话题的连贯性与一致性,接下来应该接着继续谈赢利性,也就是句③,换言之⑤③必须相连。既然提到了赢利并非唯一目的,那么下面就应该说到应尽的义务或者受到的限制了,也就是句①,为了保持句子的连贯性,接下来谈的必然是围绕道德方面展开论述的语句内容,即句④,进行了一层递进,强调企业应该具有环保意识。接下来话锋一转,提及企业参与环保也并非无利可图,就是句⑥,最后解释所图何利,即句②,不必花费太大成本。所以,本题选择D答案。
    9、选B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排序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排序衔接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理不当,应合乎逻辑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序。首先根据选项设置确定首句,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句②为发语词,是文段的开始。接着确定与句②相连的语句,选项中提供的是④⑥两句,根据连贯性可知②④相连最为合理,因为句⑥中提到的“这种危险”在文中并无提及。实际上由此已经确定了答案所在,即为B选项。为了确定答案的准确性,再按照B选项提供的顺序进行检验:文段首句提到细胞迅速生长,接着说生长同时存在危险,第三句提到什么样的危险,第四句讲如何避免危险,第五句讲避免危险的同时也存在弊端,即衰老程序不可逆转,最好讲不可逆转的结果,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10、选D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的排序衔接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推断不当。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合乎段际逻辑,具体表现在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本题是在文段末尾,需要具有总结或呼应的作用。通过阅读原文可以发现前半部分虽然提到了年轻人冒险的心理现象,但是文章的谈论重点是在最后一句的转折词“但”之后,即强调生命的可贵,以及对于家庭的深远意义,因此最后一句的结语应该是D项的表述。A项不是文段后半句所谈论的内容。B项的“社会的安定”在原文中没有提及。C项“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原文中也没有提及。因此均予以排除。所以,本题选择D答案。
    【查看本次练习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9-14 06:57 , Processed in 0.044046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