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回复: 2

2014年申论热点:上市公司“清零”招待费 此地真无银?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629
发表于 2017-4-12 21: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上市公司“清零”招待费 此地真无银?
中国上市公司最近纷纷发布2013年度业绩,细读之下,个别公司财务报表中关于“业务招待费”的变化却令人疑窦丛生。截至目前,包括一些国有企业在内的60多家公司2013年度“业务招待费”由上一年度动辄数亿元突然归零。
    赫赫有名的央企模糊处理业务招待费,目的很明显,一是政治投机,二是躲避公众监督。本来上市的央企有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信披的要求也是详实具体,这恰恰是完善监督机制的有利条件,现在年报披露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对此,证监会、国资委,乃至中纪委都不应视而不见。该亮剑时就得亮剑。
上市公司招待费去哪儿了
这些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支出的显著变化对股东和公众应是好事,但是,个别公司的“管理费用”却同时大幅增长,一减一加之间,足堪玩味。
    在公司财务报表中,“业务招待费”是“管理费用”会计项下的其中一个明细项,一些公司“业务招待费”从表面上看是减少了,但另一个明细项“其他费用”却相应增加了。到底“业务招待费”是少了还是转移至“其他费用”名下,恐怕只有公司管理层才知道。
    对一些上市公司来说,“业务招待费”成为敏感词,是公司治理透明度和信息披露的一种倒退,从某种程度来说,更违反了股东和公众的知情权,有规避公众监督之嫌。
    在正常的商务和公务往来中,上市公司产生“业务招待费”并不奇怪,只要支出合法合规、适度有据,股东和公众也能理解,怕就怕一些上市公司打着“其他费用”的名号,行大吃大喝、公款高端消费之实,形成“歌舞酒水里的猫腻”和“舌尖上的腐败”。
    “业务招待费”的信息披露事关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和公众知情权,因此,变换名目、让相关信息“人间蒸发”不是上市公司对待外界监督压力的正确态度,把正常开支晒在阳光下才是正路。针对外界质疑,市场监管当局也应该对如何统计“业务招待费”出台统一规范或指南,堵塞可能存在的巧立名目、变相公款吃请等漏洞。
    一些上市公司“业务招待费”突然归零所引发的争议与猜测,但愿只是外界“疑心生暗鬼”的无谓担忧,而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掩耳盗铃式遮掩。
    股东和公众需要上市公司就此给出清楚明白的交代。
国企招待费公开,谁解“其他”项目之谜
日前,据媒体统计,截至4月13日,共有159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3年年报,其中有1049家企业披露了“招待费”,这1049家企业2013年招待费合计达到62.35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1049家公司中两年有可比数据的有1021家,招待费从67.69亿元降至61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达到10.9%。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去年以8.37亿元排名第一的中国铁建,以及以7.8亿和3.42亿位列二、三位的中国交建和中国电建隐去了招待费一项。所以,地方国企上海建工以1.49亿元招待费“被第一”。但由于今年的第一在数据上缺乏“震撼力”,故而舆论并没有像去年那样揪着中国铁建不放。
    有关招待费公开的问题,媒体所获得的数据倒不是由于国企本身的属性原因必须要向公众公开,而在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国企有必要对自己的财报数据进行公开,以便接受投资者们的监督。也正因为如此,招待费的公开其实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政治行为”。只不过由于十八大之后颁布了“八项规定”,及目前呈现的全民反腐的态势,使得上市国企的招待费开始被广泛聚焦。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中国铁建去年公布了2012年的招待费数据吃了舆论一记闷棍之后,在今年公布的数据中早有应对。在中国铁建公布的数据中,“其他”一项从22.4亿元增加至32.26亿元,一年暴增了9.86亿元,增长44%。与之类似,中国交建的“其他”费用也从9.95亿增加到了11.6亿元,中国电建则选择“其他”数据也不再公布。
    一方面是“招待费”一项直接取消,另一方面则出现“其他”一项数据暴涨,这中间的数字游戏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相信明眼人都能明白。这样做的结果,不管如何,已经让舆论本身失去了炮轰的目标。既然不成为目标,这些国企的压力也就化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910
发表于 2017-4-12 21: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国企招待费性质不能与政府“三公”经费性质直接等同,但作为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国企招待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却不能以任何理由对公开进行拒绝。目前的情况是,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的压力来自于“市场”,但通过隐去“招待费”项目和增加“其他”项目的数字,国企并不会受到来自市场的压力。所以不难看出,在政治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国企通过数字调整,即可应对市场方面的压力。
    缺乏政治方面的监督,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缺乏公开的压力,诸如中国铁建、中国交建在内的巨型国企,一旦因为公开招待费受到压力,就会很自然地选择退缩。这样的“鸵鸟”政策不算最聪明的行为,但短期效果却是非常显著。舆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博弈,往往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升级。为了回避舆论聚焦点,国企选择了隐去招待费数据。对此,舆论应当回归制度层面,毕竟去年因为8.37亿的招待费,国资委纪委曾处理过66人,这样的处理显然不能成为一次运动的结果,而要作为一种“制度”被树立起来。也只有确立公开的制度,“其他”项目中的奥秘才能被真正破解。
警惕“其他费用”成招待费新马甲
去年,中国铁建爆出8.37亿元天价招待费,备受舆论关注。在公众的监督压力和八项规定的严厉实施下,2013年上市公司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在财务报表中的下降趋势明显。六成上市公司招待费下降,部分央企降幅高达四成,这样的变化似乎在向人们传递可喜信号。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招待费出现趋势性下降的同时,管理费用明细中的“其他”科目却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据统计,共有1425家公司披露了管理费用“其他”科目数据,合计金额741.6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7.8%。更诡异的是,其中844家企业“其他费用”出现上升,占比59%,与招待费下降的企业比例几乎持平。这是巧合吗?
    诚然,企业年报是列举式,总有一些多而琐碎的费用无法归于具体分类,从而统一纳入“其他费用”,但通常来说,这些费用多为临时性的小额开支,不可能成为管理费用中的“大头”。然而,在现实中,“其他费用”往往扮演着喧宾夺主的角色。以中国铁建2013年报为例,公司净利103.45亿元,管理费用中的“其他”类科目就高达32.27亿元,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一的利润。这样的不正常现象,难免让人怀疑,年报中秘而不宣的招待费,是否被归入到“其他费用”项下掩人耳目?
    无独有偶,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预算中的“其他支出”居高不下,被质疑为藏匿不宜公开开支的“筐”。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部分地方政府“其他支出”稳居预算第二位,仅次于公共服务支出,个别西部地区基层政府甚至占本级支出的42%。
    无论是政府预算还是企业年报,之所以热衷于做大“其他费用”的盘子,都源于制度上的漏洞。一方面,根据预算法规定,年度中财政资金在科目间“流转”不需人大审批,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制和支配“其他开支”。另一方面,现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并没要求企业详细披露管理费用的详细情况,企业完全能够把见不得光的费用以“其他”二字模糊处理,而不用给股东和投资者一个交代。
    招待费整体下降固然可喜,但“关前门”也要“堵后门”,防止“其他费用”成为招待费的新马甲。有必要完善相关规定,要求政府、央企和地方国企在公布其他费用时,必须加以详细的说明。这部分钱究竟花在哪里,要给公众一本明白账。同时,强化预算和年报的严肃性,通过审计严查科目之间的人为挪用流转。而从长远来看,进一步完善科目分类,彻底取消“其他费用”,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3456
发表于 2017-4-12 21: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央企招待费为啥隐而不报
企业不同于政府,央企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搞好公共关系,适当的招待费无可厚非。但诚如注册会计师马靖昊所言“业务招待费这一名目,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概念模糊的"箱子",既可以装进业务招待的必须消费,也可以装进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业务招待费不用像三公经费一样公布细节,总之它意味着不透明。”
    正因为业务招待费不透明,去年3月公布的2012年中国铁建的年报中的8.37亿元招待费才引起举国哗然。这8.37亿是怎么花的?是否有个人奢侈消费甚至贪污假招待费而行?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被公众反复追问。
    今年倒好,中国铁建的年报干脆将“业务招待费”这一科目“清零”了,而更加模糊的“其他费”,则由前年的22.4亿增加到去年的32.26亿,暴增9.86亿。如果这增加出来的9.86亿是招待费的话,那比之2012年的8.37亿,非但没减少,反而又增加了将近两成。
    类似中国铁建处理招待费的上市央企还有十多家。他们在年报中都是将招待费直接归零,其实是将其归入其他费用或管理费用之中。当然,也有更绝的,中国电建甚至连其他费用也不公布了。
    赫赫有名的十几家央企模糊处理业务招待费,目的很明显,一是政治投机,二是躲避公众监督。
    央企说是去行政化,事实上并未去,至少也没有去干净。讲“政治”仍旧是这些企业必唱的高调,面对中央八项规定,央企采用模糊处理招待费的手法,既可以说自己响应号召,招待费降低了多少多少,又可以仍旧过着以往滋润的日子,该吃照吃,该喝照喝,该玩照玩。
    模糊处理账务,招待费隐而不报,让公众去猜,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谁也不好说。不好说也就可以不说了,这至少是央企们所期待的。
    央企是全民企业,必须接受国人的监督,其中的上市公司又必须接受投资者的监督。如此模糊处理企业的招待费,让公众摸不着头脑,就是对公众的戏弄,是拒绝监督的宣言。至于拒绝监督的目的是什么,大家都懂。
    央企的腐败一点不输官场,高官频频落马,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本来上市的央企有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信披的要求也是详实具体,这恰恰是完善监督机制的有利条件,现在年报披露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对此,证监会、国资委,乃至中纪委都不应视而不见。该亮剑时就得亮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5-18 05:17 , Processed in 0.065101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