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2. D 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利用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分析和了解学生特征。
3. D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
4. D 教育的功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的。
5. C 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6. C 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国际性、终身性、 革命性。其中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 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7. B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8. C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所以教育应要抓住关键期。
9. A 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0. A 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生个人的水平和学习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11. C 教学过程最基本的矛盾是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12. C 我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l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13. C 本题考查目标管理模式的内涵。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 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 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模式。故选C。
14. A 本题考查教学的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 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需要儿童直观的去发现,因此他主张在教学 中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故选A。
15. D 本题考查各阶段课程的设置。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故选D。
16. C 本题考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学生具有向师性特点,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故选C。
17. D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故选D。
18. B 本题考查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先天可能性,要把这种发展的可能 性转化为发展的现实性,还有赖于后天生活的环境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故选B。
19. D 本题考查学校文化的分类。学校文化从其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故选D。
20. D 本题考查教育著作。1762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故选D。
21. D 本题考查诊断性评价的内涵。诊断性评价具有配置性评价的含义并且还有另一层内容:即多在 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多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作评价,注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故选D。
22. B 本题考查讨论法的内涵。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 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故选B。
23. A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故选A。
24. C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25. B 略。
26. B 本题考查班级组织的发展。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任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 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故选B。
27. A 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28. B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无关紧要;实质教育论 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给学生传授知识,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29. B 遗传素质提供了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30. C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1. A 本题考查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师讲课声音抑扬顿挫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故选A。
32. D 本题考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思维具有可逆性,并达到了去自我中心。故选D。
33. B 本题考查性格的含义。性格是个体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以性格具有好与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故选B。
34. D 本题考查观察法的特点。观察法是在自然的场景下对人的心理行为与言语表现进行直接观察,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全面;一般在被观察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较隐秘。故选D。
35. C 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题干中“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说的是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故选C。
36. C 本题考查的是负强化的知识。负强化就是通过撤消一个厌恶刺激,来增加预期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是直接施加一个厌恶刺激,来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故选C。
37. D 本题考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因此应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故选D。
38. A 本题考查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对学生行为转变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引导作用。故选A。
39. B 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来的,认为教育起源于 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故选B。
40. D 本题考查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