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衡量某种所有制形式是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标准是( )。
A.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B.私有化程度的高低
C.能否适应上层建筑的要求 D.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
A.发展教育和科学 B.普及群众文化
C.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D.发展高新技术
3.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C.密切联系群众 D.坚持对外开放
4.作为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的是( )。
A.党的战斗力 B.党的先进性
C.党内民主 D.党的纪律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是坚持( )。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 )。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人的认识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8、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A.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它对世界的看法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C.它是在实践的推动下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科学体系
D.它继承了哲学史上的优秀成果,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材料,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
9、(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A.精神
B.联系
C.物质
D.矛盾
10、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规律的客观性
12、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
A. 社会保险
B. 社会救济
C. 社会福利
D. 优抚安置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 机械力学
B. 地质学和胚胎学
C. 天文学和数学
D.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1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5、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 )。
A. 实用主义的观点
B. 科学主义的观点
C. 人本主义的观点
D.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16、人大加强对“一府(政府)两院(法院、检察院)”的监督,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的工作。从哲学上看,这主要强调了( )。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C. 要重视量的积累
D.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7、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从管理的角度看,对这句话最合适的理解是( )。
A. 组织中的领导个性不一致,必将导致不团结‘
B. 组织需要集中统一管理,不能“政出多门”
C. 组织中的能人太多,必然造成内耗
D. 组织目标需要达成共识,不能有不同意见
18、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指( )。
A. 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 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 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19、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 )。
A. 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
B. 社会基本矛盾不同
C.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同
D. 意识形态的不同
20、“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该理解为( )。
A.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 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C. 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D. 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21、社会存在包括( )。
A. 生产力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22、思想上层建筑包括( )。
A. 政治思想
B. 法律思想
C. 哲学思想
D. 宗教思想
23、社会意识包括( )。
A. 个人意识
B. 群体意识
C. 社会心理
D. 社会意识形式
24、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
A. 哲学
B. 科学
C. 道德
D. 宗教
25、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
A. 国家政治制度
B. 立法司法制度
C. 政府机构
D. 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