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精选】
例1:在我国古代,“大夫”指的是( )。
A. 官职 B. 教师 C. 医生 D. 丈夫 【京佳解析】A 古代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因此“大夫”为一般官员的通称。故选A。
例2:以下归类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五音:宫、商、角、徵、羽 B. 五等爵:公、侯、伯、子、男
C.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D. 五经:《诗》、《书》、《礼》、《易》、《论语》 【京佳解析】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B、C三项均为正确选项。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而D选项中的《论语》属于“四书”,不是五经之一,所以D项不正确。故选D。
例3:古人对于我国姓氏的来历有如下阐述“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宜;氏于事,则巫乙匠淘。”由此可以推断,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
A. 族号 B. 匿名 C. 官名 D. 爵号 【京佳解析】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王、侯、公孙都是古代的爵位称号。故选D。
例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 秦朝设置了御史府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B. 监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侵害百姓
C. 监察体系相对独立,确保监察权独立运作
D. 监察权来源于皇权,代表君主个人的意志 【京佳解析】B 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由此可见,主要目的是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务,而不是为防止侵害百姓。因此,选项A、C、D均正确。只有选项B错误。故选B。
例5:《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云:“夫暴卒。”乃付吏穷治。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 )
A. 《春秋》决狱 B. “听讼”、“断狱”
C. “据状断之” D. 九卿会审 【京佳解析】C 本题考查刑讯的条件与证据。本题中,张泳在听到“惧而不哀”的哭声后发现了犯罪的线索,而且从吏妻的“能事”入手,查明了其杀害前夫的犯罪事实。选项A错误。《春秋》决狱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领域的反映,其特点是依据如家经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则审判案件,而不仅仅依据汉律审案。选项B错误。西周时期、民事案件称为“诉”,刑事案件称为“狱”,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据此可知,“听讼”和“断狱”并非断案方法。选项C正确。唐律规定,对于证据确凿,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本题正是证据确凿而定罪的例证。选项D错误。九卿会审属于明代的会审制度,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九人会审回身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返工不服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