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4|回复: 0

2014年湖北省公务员面试热点:高中“国际班”的火爆与担忧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4-11 15: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景链接】
    目前,国内不少高中正值自主招生季节,以“中外合办”“出国留学”为名义的高中“国际班”备受学生和家长青睐,但收费高昂、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也引发家长担忧。“中外结合”的高中“国际班”是否真的“国际化”“高端化”了吗,这种“国际班”的火热是否应该引起教育的反思。
      【京佳分析】
    一、招生火爆:出国留学热潮的推进
    近年来,部分大中城市的高中开办了“出国班”“国际合作班”“国际课程班”等教学项目,打着“中外合作办学”“世界名校录取”等招牌吸引学生和家长,甚至有不少公办高中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每年的招录名额有限,报名者多。“国际班”招生火爆,主要原因是家长看重其能“直升”海外高校的机会。面对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高考压力,不少家长选择让学生出国或者获得国外求学经历以期获得更好的生活工作平台。同时,国际班对于学生各方面培养的重视和优秀的教学质量也是各位家长所看重的,即便学费昂贵也愿意承担。
    二、乱想丛生:国际班的扭曲与担忧
    一些“国际班”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在招生、收费、颁证方面均存在违规行为;而主管部门也存在审批把关不严、监管缺失等问题,造成“国际班”办学质量良莠不齐。
    (一)缺少统一收费标准,项目繁多
    企业和办学机构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以“国际班”为噱头吸引家长,在收费标准上无统一标准且费用昂贵,项目繁多。在利益和现实面前,“国际班”的教学质量尚未“国际化”,学费首先“国际化”了,而且学费标准不一,额外代收项目繁多。对此,由于各地“国际班”开设课程、培养方式不同,收费标准自然不一,教育部门对这方面的收费也没有明文规定。而部分公办高中由于经费紧缺,办“国际班”能够带来收益,因此大家都纷纷扑上来争这块“蛋糕”。
    (二)课程设置混乱,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进了“国际班”,是否意味着就能享受国际化的教育了呢?学生家长普遍反映,由于缺乏统一监管,加上课程设置多元化,目前高中“国际班”与现行普通高中教育模式迥异,学校在课程计划、时间安排方面没有经验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另外,“国际班”部分师资属于兼职,上课时间难以标准化,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三)留学中介机构渗透公办学校,催生留学产业乱象。
    一些学校抓住学生家长的“崇洋”心理,与留学中介合作,违规办学,成为中介机构的“广告牌”;或与国外不知名大学联办,成立的招生办。不仅不利于学生走出国门,更使其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2012年,苏州市一所公办重点中学就曾因涉嫌违规办学被媒体曝光,原因是其开办“德威国际高中项目”并非与英国著名的德威学院合作,只是由一家名为“德威”的民办培训机构提供教学场所,实际上并不承担教学运营工作。
    三、担忧中的反思
    走向国际化是我们发展的趋势和发展的方向,如今更多的家长也强调孩子能够走向国际化,但走向国际化的过程未必只有通过“出国”或者“国际班”的形式,我们更应该追求一种更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式,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正规的“国际班”在加快教育国际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升学需求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需要对收费缺少规范、师资和课程质量不高、无资质办学等问题必须加强规范和审批监管。
    (一)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
    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和准入年检制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性文件,明确普通中学能否举办“国际班”,并建立监管体系,对成本核算、学费收取、招生流程、证书颁发等都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建立年检制度等监管办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上海市将组建“上海市普通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项目推进小组”,负责试点学校的立项评审和年检,并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二)探索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
    “国际班”引进的国外课程基本要求应与普通高中生教育教学要求相当,课程内容不能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必须进行相应处理后方可使用。同时,办学者需对国际课程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与探索,加以创造性地变革和运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相应课程。
    (三)平衡和完善师资力量
    继续加快公办高中师资力量配备,防止教育资源失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虽然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也要兼顾教育公平。目前部分“国际班”有师资力量集中的倾向,应引导师资力量合理配置,不能把所有优秀教师、优质资源压倒性地投入到“国际班”上,影响其他方面的教学质量。
    “国际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产物,其发展的背后包含着各位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和希冀,这种投入和希冀需要家长的平衡,更需要社会保障的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1 07:13 , Processed in 0.065085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