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9|回复: 0

2014年上半年联考社会热点:“医生去哪里了”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4-11 15: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背景链接】
    近几年,医患矛盾引发的纠纷频繁出现。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热情在下降。在一些县乡,“楼起来了医生走了”的现象也较普遍。我们不禁担忧:‘医学’不再是一流高中毕业生青睐的热门专业。不管是医院留不住人,还是职业吸引力下降, “医生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再我们认真面对的同时需要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原因分析】
    分析一:学医成本高。
    学医的成本不仅包含学费和学习的长度,更包括学习的宽度,成本高导致了学生选择专业时对其的恐惧和规避。在网上的众多论坛中不难发现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压力和强度都比其它专业要大,本科医学生毕业最少需要5年,博士医学生最少需要8年,执业要求高,学习强度大。
    分析二:工作压力大。
    医生工作压力除了来自于工作本身,更多在于社会多种医患纠纷的出现。许多医生每天接诊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在不少人眼里,学医、从医不仅是件苦差事,而且风险不小。最近频频发生的伤医事件就引起广泛关注。仅2月,暴力伤医事件就发生七八起。某医院有个内部调查,发现不愿子女从事医生职业的比例竟高达80%,上述情况正是主要原因。
      【对策建议】
    虽然基层医生的流失涉及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但我们不能不正视,如果任由医生“出走”、“医荒”蔓延,任由医患关系越绷越紧、优秀人才远离医学之门,那么医疗改革如何获得持续的动力。当下,我们的医疗资源整体还比较短缺,资源不均衡较为突出,而医疗资源供需矛盾还在加剧,仅从“银发族”看,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亿,20年后将达4亿,超过美国总人口,如不未雨绸缪,看病问题届时将更加突出。
    对策一:破除“以药养医”,建立信任渠道
    目前,我国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偏低,“以药养医”困局仍未破解。比如,做一个胃癌手术,一般需要3位医生、2名护士和2名麻醉师,历时约3小时的努力,手术费只有几百元,严重背离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因此“以药养医”就成为必然,创收导向和经济考量之下,加上医患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容易“擦枪走火”。破除“以药养医”需国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医院资金紧缺的问题。
    对策二:建立完善的利益保护机制。
    实现医生的价值,就是要让医生静心看病。目前缺乏公平合理的利益机制,缺乏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劳动收入,医者难以静心,患者也难以安心。正是鉴于这一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法律保护制度,为重建医患信任铺垫“地基”。
    对策三:坚持医学教育的投入。
    面对医学学习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及医学人员缺乏的现实,我国应坚持对医学教育的投入。比如近年来实施的免费医学生政策不仅为选拔了一批真正愿意从事医学的青年人,更能够让青年人在无所顾虑的前提下更好地学习专业,为基层医疗服务。
    总之,实现“病有所医”是一个系统工程,诊治医疗行业自身的沉疴痼疾,必不可少。深入推进医改,理顺医药价格,还原医疗技术服务价值,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拿“阳光收入”,才能重塑职业价值,让医生行医有尊严,才能确保医生的回归并使社会上涌现出更多的最美乡村医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21 08:03 , Processed in 0.080551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