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6 21: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28. 解析: 激发的宾语是创意,即创意被激发,两个词在语法上构成谓宾关系。选项中,只有C选项,集中是动词,注意是名词,且注意可以作为集中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A选项,能力显然不能作为理解的宾语,排除。B选项,表面上看,建筑的确可以用作设计的宾语,但是在通常的汉语表达习惯中,建筑是被建造,用设计做动词,并不符合表达习惯,排除。D选项,迅猛是用来形容发展速度的,两个词不能构成动宾关系,排除。故答案为C。
29. 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词义相近,感情色彩一贬一褒。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借口和理由。故答案为D。
30. 解析: 水果刀是用来切削水果的,称是用来称重量的,A电脑的作用不限于处理数据;C酒精灯和加热之间不需要添加动词即可组成句子。故答案为B。
31. 解析: 本题属于图形的j几何特征。由第一组图可以知道,每个图形都是由互不相同的两个图形组成的,而第二组图中的前两个图形都是由三个不同图案重叠而成,所以第三个图形也应该是有三个不同图案重叠而成的,由此可以排除B、C、D。故答案为A。
32. 解析: 本题属于图形的移动旋转题。观察发现,第一组三个图形中都有两个阴影部分,其中上面的阴影部分保持不变,下面的阴影部分依次水平向右移动,移动到右侧为止。第二组前两个图形中只有一个阴影部分,且阴影部分水平向右移动,那么未知图形中仅有的一个阴影部分应靠近右侧。B项符合推断。故答案为B。
33. 解析: 元素组成相似,元素叠加运算,前两个图形去同存异,得到第三个图形,这个题目中不论图形的大小,只看元素的种类。故答案为B。
34.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叠加与动态位置关系。每组的前两个的元素叠加得到第三个图形,其中第一个图形每个元素逆时针旋转90°,第二个图形每个元素顺时针移动90°。按此规律,第二组图行的问号处应该是D图,故答案为D。
35. 解析: 除黑白小元素外,图形主要是由直线组成,排除B、D两项;空白小元素在每行中位置为下、上、下;上、下、上;上、下、上。故答案为A。
36. 解析: 该定义属于社会学。顺应的要件是: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新环境提供的信息,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A、C、D三项都没有表现出这两项特征,排除;B项,小倩,”舔了舔很苦,从此再也不乱尝妈妈的化妆品”,说明她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符合定义。故答案为B。
37. 解析: (1)对应社会性公共服务,介入公民生活等社会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务;(2)对应基础性公共服务,(3)不对应任何一个。故答案为C。
38. 解析: 本题考查管理学单定义判断。A选项,王某购买国债,放弃了“买企业债券可收入6000元”的收益,符合结果状语,定语是“企业的”,符合“其他用途”这一定语,所以符合定义。B选项,李某将闲置房改建为商店,放弃了“房租收入”,符合结果状语和定语,所以符合定义。C选项,张某种植花卉,放弃了“年工资”,符合结果状语和定语,所以符合定义。D选项,赵某投资花费4万元,但没有放弃“其他用途产生的收益”,故不符合结果状语,所以不符合定义。故答案为D。
39. 解析: A、C、D三项都会降低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与定义相反。故答案为B。
40. 解析: 该定义属于法学。注意定义中“发生身份上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A、B、D都实现了通过法律程序达到了身份关系的变动,只有C项不属于以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为。故答案为C。
41. 解析: 本题的论点是:刑罚比思想教育在塑造人们的行为方面更有效。D选项是说自“酒驾”入刑以来,社会各界均加大了对“酒驾”严重后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这就表明可能是宣传教育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与题干论点相反,故D选项是通过反说一遍来削弱本题结论。A选项是说一些因酒驾判刑的人获释后仍然持续“酒驾”,只能说明刑罚并不能完全塑造所有人的行为,并不涉及到刑罚与思想教育的比较,故排除A选项。B选项是说很多人因为考虑到“酒驾”导致的严重后果而放弃“酒驾”,根本未提及刑罚与宣传教育对酒驾的影响,故是无关选项。C选项是说“酒驾”入刑以来事故发生率并未减少,根本未提及宣传教育对酒驾的影响,故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
42. 解析: 先假设甲的后半句话正确,即2是美洲,则由戊的话,前半句"2是欧洲"错误,而后半句"5是美洲''也错误,而由条件,每人对了一半,所以假设错误。再假设甲的前半句话正确,即3是欧洲,那么丁的前半句话"4是非洲"正确,则乙的后半句话"2是大洋洲"正确,则戊的后半句话"5是美洲"正确,那么丙的前半句话"1是亚洲"正确。综上,1为亚洲,2为大洋洲,3是欧洲,4是非洲时,5为美洲。因此C项正确。
也可用排除法。。根据A的假设,如果1是亚洲,那么2应该是大洋洲,A错;根据B的假设,如果2是大洋洲,那么3应该是欧洲;D选项中4是美洲,5是非洲,那么2、3就都是欧洲了。
43. 解析: 本题属于类推比较型。题干的推理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改革开放→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是典型的三段论。A项是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不符合,排除。B项是充要条件假言命题,不符合,排除。C项形式和题干看起来相似,但其实犯了概念错误,“可能出现滞销现象”和“一定会出现滞销现象”不是一个意思,不是有效的三段论,不符合,排除。故答案为D。
44. 解析: 真假推理型题目。由(1)(2)为假可以推出B没有被录用,A也没有被录用,由(3)(4)为真可以推出,若A没有被录用,则C和D都被录用。故答案为B。
45. 解析: 本题属于逻辑判断削弱题。题干结论是“该校本科生文科专业的女生比男生优秀”,论据是“因成绩优异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文科专业学生中,女生占有70%”。要由论据推出结论,就要求该校本科生文科专业学生中的女生比例要小于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女生比例,即在该校本科生文科专业学生中,女生占70%以下,男生占 30%以上。反之,如果在该校本科生文科专业学生中,女生占 70%以上,男生占 30%以下,则无法由论据推出结论,因此C项能有力地削弱题干结论。故答案为C。
46. 解析: 男性劳动力为8434万人,占总外出从业劳动力的64%,因此女性占总外出从业劳动力的36%,其数量为8434×36/64 ≈4700万人。故答案为A。
47. 解析: 从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人相加起来应当恰好为100%,因此“?”处的数值应为100-4.2-44.3=51.5。故答案为C。
48. 解析: 如果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间均匀分布,那么男性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占男性总人数的百分比则为56.7%。因此男性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为8434×56.7%≈4782万人。故答案为D。
49. 解析: 需要注意到C选项当中出现的“本地的生活习惯”在题目所给资料当中并未涉及,因此可以断定C选项中的说法是无法根据资料推出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百分比在几乎在各个地区都是最大的,因此A选项正确;东部和东北地区在省外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百分比均不足20%,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B选项的说法,以及中部、西部地区在省外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百分比超过50%可知,不同地区的从业人员对于从业地区的选择倾向性差异较大,因此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C。
50.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劳动力在四种从业地的劳动力人数最为均衡,因此劳动力对从业地的选择差异最小,因此A选项正确;注意到文字资料当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有10%,但是这是真对男性、女性一起统计的结果,不能代表男性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百分比,因此B选项无法知道;资料中并未涉及各地区劳动力的流向问题,因此C选项无法知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3%与该部分劳动力的从业地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此D选项纯属无中生有。故答案为A。
1,A 2,A 3,A 4,B 5,B 6,B 7,C 8,B 9,B 10,C 11,B 12,C 13,D 14,D 15,D 16,B 17,B 18,C 19,B 20,D 21,C 22,D 23,C 24,B 25,D 26,B 27,B 28,C 29,D 30,B 31,A 32,B 33,B 34,D 35,A 36,B 37,C 38,D 39,B 40,C 41,D 42,C 43,D 44,B 45,C 46,A 47,C 48,D 49,C 50,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