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6 19: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案及详细解析
1.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原告的资格为题。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或单位。A项劳动合同只涉及乙公司和农民工双方,甲公司无权起诉。B项本单位可以成为原告。C项相邻权中的采光权受到侵犯,有权提起诉讼。D项报社或者著作权人有权提起诉讼而不是报社下属机构。故答案为C。
2. 解析: 本题考查科普常识。《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故答案为B。
3.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唐高祖李渊,其子李世民为唐太宗,其后为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汉献帝为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高祖和汉武帝是西汉皇帝,西汉在东汉之前。宋太祖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年在位;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宋徽宗l100—1125年在位。康熙是乾隆的爷爷。故本题答案为B。
4.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生活于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尚书》、《春秋》等“六经”。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故答案为D。
5.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常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决定的。第一,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分配方式的多样性;第二,经营方式多样性也是决定收入分配方式多样的重要条件;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其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故选A。
6.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根据“客服批评中的主观主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批评家自身的素质问题,提高自身素质是惯用搭配。批评家自我、整体、主体均属于搭配不当,而且语义不通。故答案为A。
7.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和成语辨析题。首先看第一空,比较四个词语,都含有认识事物的意思,但“观察”仅仅是认识具体事物的表象,范围较窄,用在此处不合适,排除C。“体会”一般用于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不是一种感受,排除B。第二空,“于事无补”意为对事情毫无补益;“一事无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材料说的是未能事前控制,等到造成重大损失后再花大力气去补救已经没有用了,“于事无补”符合句意,而“一事无成”明显与此意不符,排除D。故答案为A。
8.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辨析。第一空,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难道:副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第一句想强调实行矿泉水“实名制”是一种创新,故排除D。第二空,焕发:①光彩四射;②振作。基本意思:散发出年轻的健康所特有的红润;充满或显示出热情洋溢、精神愉快。一般是指精神面貌。 散发:①分散发出;②释放出某种东西;③披散着头发,指解冠隐居。此句形容的是生命,故选焕发最为恰当,排除AB。第三空,“凝结”指聚集,指气体因为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或者液体遇冷变成固体,多用于形容物理变化;也用来表示心血等的集聚。“凝聚”指凝结、集中,聚集,积聚,汇聚。第三句是经历灾难,在灾难中凝聚了无尽的力量。故最优选项为C。
9.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综合辨析。第一空,文段前半段说红学只是“开玩笑式的诨号”,而后成为专门的学派,第一空应该与“专门之学”,且与“开玩笑”对应,四选项只有严肃、严谨较为合适(严格一般指对待事物的要求。严密侧重于严格,没有疏漏,多用于防范疏漏等。),排除选项A、C。第二空,文段的后半段说明“红学”是与“甲骨学”“敦煌学”等学派有着相同地位,其后用了个“或”和“等”字,所以不能选三足鼎立,排除B项。故正确答案D。(出自:关于红学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红学概论》导言)
10.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作为的弄潮儿”与“意志薄弱者”相对应,那么所填词语应该与“造就”相反,选项中用淘汰最恰当。故答案为D。
11.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先看第一空,由后文的“目前”可知文段讲的不是表示大气污染问题未来的状况“趋势”,排除D项。再看第三空,前文已出现“日渐突出”的表述,这里再用“突出”则显得重复,排除A项。第二空中,与前文的“单个城市或单个工业区”相对应,“叠加”更能表现出目前“区域性复合型污染”的特点。故答案为B。
12.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由题干中“因为他不知道该相信哪一块手表”可知,句意中并未涉及“舒服”或“愿意”之意.排除A、B两项。根据句中的“在一个企业里出现两种不同的标准”可知,句意说的是由于出现不同的标准而使人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故“人心涣散”与句意不符,排除D项。“无所适从”即不知从哪一个好,合适。故答案为C。
13. 解析: 本题属于成语辨析题。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制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别出心裁:想出的办法或思想独创一格,与众不同。文段先提出“文化的本性在于创造”,接着由“创造性必然导致多样性”引出文段的关键点“多样性”,根据语境,横线处内容是对其前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强调的重点应该是“多样性”,只有“不拘一格”符合文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
14.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由文段第二句“它包括电脑笔和文字识别软件两部分”可知,A项表述正确;B项是文段第三句的精简;从文段第四句可知,D项表述正确;C项,由文段最后一句提到汉王的字库只有“近3万字”可知汉王字库有限,不能写出任何字。C项为正确选项。故答案为C。
15. 解析: 本题考查态度观点。文段主要论述了莫言的创造理念,莫言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懦夫,但在创造文学作品时必须要讲真话,要真实的反映下层人民生活面貌,要揭示社会的不公正,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A、B、C三项是对莫言创作理念的准确理解,从“在生活中可以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一句可知,生活中和文学创作中的自己很可能是不一样的,D项“文学作品应保有生活的本我”错误,故本题选择D。
16.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此段的第一句为该段的中心句,即: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强调了特色。故答案为A。B项错在未把握重点,“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是“特色”的组成之一,不是材料针对的问题;C项“典型”在材料中形容的是“地域特征”而不是“特色”,且“典型”是指事物具有代表性,而“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两者看似意思相近,但实不相同;D项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也不选。
17.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根据就近原则,“此基础”指的是“利用好每一项要素投入,保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和粮食自给率的合适水平”。C项是这句话的同义替换。故答案为C。ABD均不是对此基础的正确理解。
18. 解析: 本题属于标题选用题。先从泥巴的比喻出发来指出一种逻辑方式,即“当时擦一定会很糟,所以就等到泥巴干了再去处理”,接着又用类似的比喻“泥点变成了油漆,大衣变成了玻璃”来否定这种逻辑,说明生活中逻辑是纷繁多样的,即使看似相似,但实屑两种逻辑是不同的。因此得出文段中的“生活给我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逻辑,它们互不相同,也许还会打架”。综观全文是在讲逻辑,所以排除B、C项;又由于该题要求的是文字标题,需要语言简洁,概括全面,因此排除D项。故答案为A。
19.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中两个关键词“但是”“更”,显然强调的是后者,让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指头。本题不甚严谨,A选项也有一定道理,但相对而言B选项更合适,强调了不应该忽视。故答案为B。
20.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因果结构,第一句提出论点———“黄金……魔力依然不减”,后面三句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原因。故答案为B。
21. 解析: 本题考查平均数。设男生人数为P,女生人数为男生的X倍,即女生人数为XP。则根据题意有方程:91×P(X+1)=88P+93×XP,解得X=1.5。故答案为C。
22. 解析: 本题考查排列组合问题。为了保证至少三项任务,就每个下属先分两项任务,那剩余任务为20-3×2=14项,即要将14项任务分成13堆,可利用插板法,14项任务形成13个空,故分配方式有C(13,2)=78种。故答案为D。
23. 解析: 0.13x=14,x=14/0.13=1400/13=100+100/13,0.14y=15, y=15/0.14=1500/14=100+100/14,……所以甲最大。故答案为A。
24. 解析: 本题属于工程问题。一小时3600秒,所以一小时能打印3600/10×13=4680。答案为C。
25. 解析: 由题意可得:此堆桃子数减3能被5整除,故可得桃子的尾数为3或8。故答案为A。
26. 解析: 题干中的两个词表现了工具与作用对象的关系,温度计是用来量体温的,磅秤是用来称重物的。故答案为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