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4-6 17: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1.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具有相同的本质,即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故答案为D。
2.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常识。甲的行为适用属地管辖原则。我国《刑法》第6条第1款、第2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适用本法。甲在中国的客轮上刺死乙,属于在中国的领域内犯罪,适用属地原则,故选A,适用中国法律。抓住关键点,是中国客轮,适用属地原则。故本题答案为A。
3. 解析: 本题属于科普常识题。从海鸥的习性看,通常情况下,如果海鸥贴近海面飞行,那么未来的天气将是晴好的;如果它们沿着海边徘徊,那么天气将会逐渐变坏;如果海鸥离开水面,高高飞翔,成群结队地从大海远处飞向海边,或者成群的海鸥聚集在沙滩上或岩石缝里,则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D选项从“海边飞向大海远处”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
4. 解析: 本题选择人文常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故答案为B。
5. 解析: 本题属于政治常识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故答案为B。
6.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先看第二空,根据“开拓”,可知此处填入领域最恰当,开拓和范围、题材搭配不当,而视野更多的与开阔搭配。再代入其余两空,了解国外社会的文化需要,寻找多元的表达方式,均搭配得当。故答案为A。
7.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主要考查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同室操戈:指自家人动刀枪。泛指内部斗争。大动干戈:指的是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短兵相接: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根据文段表述“整个中东”可知应该是D项“同仇敌忾”之意。故答案为D。
8. 解析: 本题属于成语辨析题。本题可以从词义色彩和语义轻重着手排除选项。第一空处,“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是一个褒义词。“挖空心思”比喻想尽一切办法,含贬义色彩。 形容骗子应该用贬义词,所以排除A、B选项。第二空处,“防不胜防”形容防备不过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由前面的“花样 百出”可知,此处应强调老百姓“防备不过来”,“谈虎色变”的语义过重,使用“防不胜防”更为合适,故排除D。故答案为C。
9.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贯穿指通达,贯通。贯串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语境不符,所以排除C、D项。抱怨指埋怨。报怨指报复仇怨,语境不符。故答案为A。
10.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由“美无处不在,然而它却总需要人去发现”可知,如果不善于发现,那么美将隐藏或消失在不可见之处,后文已用“流逝”,故第一空应填入具有隐藏含义的词语,排除A、C;由第二空前的“磨砺”、“反复”可知,应填入“斟酌”一词,文学家磨砺心灵、擦亮双目发现的文字,必然是经过反复揣摩推敲的文字,故“斟酌”用在此处更恰当,故答案为D。
11. 解析: 第一个空与后面的质疑唏嘘构成对应关系,第二空形容简历被投出后未被人引起重视,结合两项可知答案为A。
12. 解析: 本题属于成语辨析题。第一空,常识无需确认和概括,排除AB两项;然后从第三空入手,“必须高瞻远瞩改善包括...”用在这里不恰当,这里要强调的意思是坚持,锲而不舍,排除C项。原文:当胡锦涛说到推进改革开放“不折腾”时,人民大会堂原本安静的听众席上传出轻松的笑声。这是会心之笑,中国人太熟悉什么叫折腾了;这是放心之笑,中国人太不愿再经受折腾了;这是定心之笑,中国人太希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再折腾了。不折腾,其实是对一个常识的重申: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聚精会神致力于增进以民生和民主为双轴的全民核心利益,必须锲而不舍改善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必须安定和谐中让民众免于匮乏与恐惧。折腾,恰恰是翻过来倒过去的自宫,是有害无益的内耗。第二个空,“聚精会神”与“致力于”形成照应,第三个空表示持续不间断,应选择“锲而不舍”。故答案为D。
13. 解析: 本题属于实词辨析题。观察指细查事物的现象、动向等;调查是通过一种手段,方式来了解或者熟悉所想知道的事情或者东西(如:薪酬调查,专门调查人们的薪酬状况) ;考察:1、实地观察调查;2、细致深刻地观察;观摩指观看彼此的成绩并互相学习研究。结合语境,形容众多专家来到闸北八中,用观察和调查明显不合适,观摩是互相的,且侧重于观摩成绩以便学习,题干中闸北八中的闻名之处不仅仅是成绩,考察的实地观察调查之意最符合语境。故答案为B。
14.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与下句句式相同,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而且描绘的是水中的景象。故答案为C。
15.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关键句“在这些特殊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物质,一定是不稳定的,存在时间极短或者存在条件极其苛刻。”,意即未发现的元素不稳定同时且不多。故答案为B。
16.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A项原文没有提及,而且根据常识判断,个人所得不可能无限增多;B项缺少主语,而原文中此句有明确的主语即企业;D项说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将大于工资总额的增长,在原文中,这是企业能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前提,并不是文章支持的观点;只有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17. 解析: 本题属于意图推断题。文中第一句“在一个环境和经济都面临挑战的高度技术化的时代,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辨析科学证据与科学观点的能力至关重要”点明主旨。后文全是围绕如何做到这一点展开分析。故答案为C。
18. 解析: 本题为意图推断题。文段第一句为主旨句,即我们能否读懂或评价学术著作主要取决于翻译质量,D项即为同义替换。A、C项属于无中生有;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令人满意的学术水准”。
19.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本文的中心句出现在转折连词“但”后面,即“但科学家日前发现,太阳耀斑在爆发过程中能够产生大量的反物质,并且这些反物质的行为特征与此前科学家的预期有不同之处”。故答案为D。
20. 解析: 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句指出人类每—种文化部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各种文化形成了文化链,故句是对首句的补充。D项能概括整个文段的内容。故答案为D。
21. 解析: 本题考查计算问题。12.5×0.75×0.4×8×2.5=(12.5×8)×0.75×(0.4×2.5)=100×0.75×1=75。故答案为C。
22. 解析: 两红一黑:C(7,2)×C(13,1)=21×13=273,3红:C(7,3)=35,总共:273+35=308。故答案为A。
23. 解析: 甲乙丙丁相互各比赛一场,每个人赛3场,一共是3×4÷2=6场,所以一共有6个胜场。因为甲胜丁,所以已知甲胜1场,丁负1场 如果甲乙丙都是胜1场,需要丁胜3场,与丁已经负1场矛盾。所以甲乙丙都是胜2场,丁胜0场。故答案为C。
24. 解析: 假设24次考试,每次16题,则共考16×24=384(道),比实际考题数少426-384=42(道),也就是每次考25题与每次考20题,共多考的题数之和为42道。而考25题每次多考25-16=9(道),考20题每次多考20-16=4(道)。这样有9×A+4×B=42,其中A表示考25题的次数,B表示考20题的次数。根据数的奇偶性可知,B无论是奇数还是偶数,4B总是偶数,那么9A也是偶数,因此A必定是偶数,且A不是2就是4。如果A=4,则9×4+4×B=42,B=1.5不合题意,应删去,所以考25道试题的次数是2次。故答案为B。
25. 解析: 汽车走实际要30分钟,这次只用了15分钟的路程,余下的路程就是15分钟的车程,而劳模用了1个小时又15分钟才走完,所以速度比是75:15=5:1。故答案为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