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3|回复: 0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 第四题大作文写作题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4-5 2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题为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考生可点击查看原材料。也可使用步知公考学院名师大咖课程(花木君/风暴羚羊)复习备考。  【作答要求】  

          四、参考给定材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考生作答】

          弘扬黄河精神 推进民族复兴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中华民族在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进取、求真、务实、和谐为核心的黄河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弘扬黄河精神,尤为重要。

          弘扬黄河精神,推进改革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在面对咆哮的黄河时,既没有选择退缩,也没有选择盲目从事,而是不断开拓进取,积极探索黄河自身的规律,根据黄河自身规律对黄河进行开发和治理,这充分体现了进取、求真的黄河精神。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社会利益阶层日益固化、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困难的现实面前,应大力弘扬进取、求真的黄河精神,既要勇于改革,趟深水区,啃硬骨头,又要不断把握中国自身发展规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稳中有进、稳中有为,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弘扬黄河精神,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中华民族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实践中形成了爱国、进取、求真、务实的黄河精神。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在党内有所蔓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四风问题说到底是由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弘扬爱国、进取、求真、务实的黄河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俯下身子、深入基层,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弘扬黄河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治理由最初修建堤坝以堵为主到后来退耕还林以疏为主,治黄思路的转变体现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当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区长期被雾霾笼罩,黄河、长江等多条河流被严重污染,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中国的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环境生存权的庄严承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应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河精神,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新路子。

          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应提高人们对于弘扬黄河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注重“黄河文化圈”的培养和维护,注重文化创意融入生态旅游的一站式体验,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发挥黄河精神对于推进深化改革、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申论批改】

          考生的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运用黄河精神来推进社会改革、转变党员工作作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黄河精神在这过程中得到发扬,契合了弘扬黄河精神的主题,但也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从内在逻辑思维来讲,最好先阐述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等方面的信息,后阐述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契合思想意识带动实际行动的逻辑思维。

          第二,文章与时政结合比较紧密,并注重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拆解,但应避免拓展的外延过大、过宽,如“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在党内有所蔓延,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等虽然是实质性的问题,但至少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因此在措辞、表述时应适当注意材料的外延,强化严谨性。这里建议考生最好更换论述的角度,“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但材料中并没有牵扯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建议考生从经济文明建设的角度来论述。

          第三,最后一点的论证相对简单化,一者对分论点的分析不具体,二者没有协调好分论点与分论点间的关系,实现形式与内容上的平衡与统一。此外,还存在表述上的问题,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这里要么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么就是“实现中国梦”,把两者揉在一起就会出现表述上的问题,建议考生删掉一个。总体来讲,不失为一篇考场申论范文。

       
更多申论资料,请点击步知公考平台及步知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5-15 07:05 , Processed in 0.058970 second(s), 9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