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回复: 0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道德之性、情关系

[复制链接]

63万

主题

63万

帖子

19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07966
发表于 2017-3-14 1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图教育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为大家带来“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道德之性、情关系”,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相关考点。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道德之性、情关系
    儒家这样理解性、情关系,其根据何在?孟子对此点的论述,最为完备。孟子的根据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从亲亲之情来看,《孟子·尽心上》说:“人之所 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是从亲亲之血缘自然情感 的角度说明人具有先天的良知、良能。第二点是从人皆有不忍恻隐之情来看。孟子所举的例证就是有名的“四端”说(见《孟子·告子上》和《公孙丑上》)。从这 个人所皆有的不忍恻隐之情,孟子结论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亲亲之情与不忍人之心有所不同,孟子举以说明 同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于自然。人生于文明化的社会,其知其行,是学之而后能,思之而后得。但人的情感生活,却往往能体现出其不假 人为的自然一面。人的亲亲之情,出自天然,是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儒家言丧祭礼,以其为“称情而立文”,此“情”字亦指亲亲而言。是礼文之道德 原则乃出自于人自然的情感。孟子言“四端”,乃以不忍恻隐之心统括之,其特征,亦是自然:“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 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看来,人虽然必然地生活在一个文化和习俗化的 世界中,却随时可以发现人心摆脱并先在于思虑计度及功利私意干扰的纯粹自然表现,它本然地指向于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儒家强调天命性道内在于“情”,人 性本善;故礼文道德规范之设,其根据在人心。后儒论性情,皆不出孟子此一矩。宋儒讲天理人性是“自然底道理”,讲“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讲的都是 这个道理。
    公共基础知识考题日趋多样化和灵活。考生们对如何快速掌握2017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知识点、有效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关注!华图教育网从考生备考角度出发,整理了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快速突破记忆瓶颈,获取考试高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2-19 13:21 , Processed in 0.056710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