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23 05: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27.【答案】无。这道题在2005年设计的时候是为了考查原公司法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职权中的“决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决定权,当时的答案应为A。但是新《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股份作出了更为宽松的规定。
新《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8.【答案】C。解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五千元。“超过五千元”不包括“五千元”,由此排除A;第十一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B选项缺少“排挤竞争对手”这个前提条件,由此排除B;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有关政府竞标的规定,因此D是正当行为,排除D;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因此答案是C。
29.【答案】B。解析:《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一)不予受理;(二)驳回起诉;(三)管辖异议;(四)终结诉讼;(五)中止诉讼;(六)移送或者指定管辖;(七)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八)财产保全;(九)先予执行;(十)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十一)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十二)中止或者终结执行;(十三)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十四)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十五)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可见,行政诉讼案件中作出的裁定是针对程序问题。
30.【答案】B。解析:盈利:获得利润;营利:谋求利润。第一个选项“营利”更恰当。机制:借指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功能、特性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等;体制: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的制度。第二个选项应选择“机制”。搜集侧重于为某种目的,去主动查找,积累的过程。收集一般是指平时的习惯性收藏积累。第三个选项选择“搜集”更恰当。因此答案是B。
3l.【答案】C。解析:反语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
32.【答案】B。解析:说(shui)服应改为“说(shuo)服”。
33.【答案】D。解析:l980年,我国实行了出口商品退税的政策。即对出口货物所包含的流转税,在货物离境时将已纳的流转税退还给出口企业。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主要退增值税和消费税。
34.【答案】C。解析: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运用官方储备的变动或向外短期借款来对付国际收支的短期失衡。外汇管制,是指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政策措施。汇率调整政策。汇率调整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在发生逆差时宣布实行本币的法定贬值而顺差时实行本币的法定升值的政策。该政策旨在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并经由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化、资本融进、融出的实际收益或成本的变化等渠道来实现政策目标。需求管理政策是指运用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总量,进而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35.【答案】B。解析: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选项中只有B的描述属于联系的范畴。
36.【答案】B。
37.【答案】B。解析: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新材料技术指的是制备、合成、加工、处理新材料的工艺或装备;当代新能源是指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共同特点是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是远有前景、近有实效的能源。干扰项是D新能源技术,但新能源技术的定义中缺少节约能源的内容。
38.【答案】C。解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招集华侨志士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次提出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纲领。
39.【答案】D。解析: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从9月12日发起,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
40.【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
41.【答案】BC。解析:D很容易排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句话并不等同于A,即生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排除A)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42.【答案】ABC。解析:1945年中国共产党准务自卫战争,包括:第一,解放区群众运动,开展减租、生产和练兵运动;第二,建立巩固在东北根据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