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37|回复: 15

上海公务员考试城市建设管理专项辅导之城市经济学基本知识

[复制链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发表于 2012-11-26 16: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二章&nbsp; 城市经济学基本知识</STRONG></P>
<P><BR>&nbsp;&nbsp;&nbsp;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国目前把城市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区域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BR></P>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一节&nbsp; 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特征</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城市经济学的概念<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一门以城市系统为对象,研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揭示城市形成、发展及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规律的应用性学科。它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城市的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要素组织,研究城市经济性的运营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城市经济学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一般认为,城市经济学主要可划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把城市看做一个整体,强调以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城市与邻近地区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为研究内容,采用总量经济分析方法,探讨城市与地区经济及国民经济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微观城市经济学,以城市内部的经济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它以马歇尔的价格理论为依据,是在综合马歇尔和新古典学派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还出现了一种综合微观与宏观分析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它将城市经济内部各个部门的“个量分析”,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和城市工业化过程中的综合城市经济学研究体系。<BR>&nbsp;&nbsp;&nbsp; <STRONG>三、城市经济学的特征<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经济学具有多学科性、广泛分布的外在性和规模经济的特性、地理空间属性等特征。<BR>&nbsp;&nbsp;&nbsp; (多选题)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与城市问题的研究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在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有()。(2008年真题第43题)<BR>&nbsp;&nbsp;&nbsp; A. 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BR>&nbsp;&nbsp;&nbsp; B. 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BR>&nbsp;&nbsp;&nbsp; C. 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BR>&nbsp;&nbsp;&nbsp; D. 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BR>&nbsp;&nbsp;&nbsp; E. 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BR>&nbsp;&nbsp;&nbsp; 【答案】 ABCE<BR>&nbsp;&nbsp;&nbsp; 【解析】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包括对城市增长和规模的预测,分析城市可能取得的经济资源和消费需求,对具体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规划调控的对策建议等,最常见的还在于运用投资估算技术评估各类规划方案以帮助政府和投资者决策,此外还包括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保障规划方案的实施等。由此可知,城市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并不包括D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E。<BR></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二节&nbsp; 供需理论及其应用</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供需理论<BR></STRONG>&nbsp;&nbsp;&nbsp; 供给与需求这两个术语是指人们在市场上相互交易时的行为。供给与需求是促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市场经济中每种商品的产量以及出售的价格。<BR>&nbsp;&nbsp;&nbsp; (一)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BR>&nbsp;&nbsp;&nbsp; 供给曲线是表示市场价格和生产者所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它是从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上升的曲线,即价格的升高会带来生产量的增加。<BR>&nbsp;&nbsp;&nbsp; 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和这种物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商品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可由一条曲线来表示,经济学上称其为“需求曲线”。<BR>&nbsp;&nbsp;&nbsp; 在市场上发生作用的力量彼此相等时的那个价格和数量水平,就是市场价格均衡。在这一价格和数量水平上,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愿意出售的数量,因此,在这个水平上,不存在价格或数量变动的趋势(除非某一事件的发生使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移动)。<BR>&nbsp;&nbsp;&nbsp; 在市场经济中,买者与卖者的行动自然而然地使市场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变动。<BR>&nbsp;&nbsp;&nbsp; (二)弹性及短期和长期均衡<BR>&nbsp;&nbsp;&nbsp; 对于供需变化,不同的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会有所不同,经济学上称之为供需的价格弹性。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大,可以说这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如果对价格变化反应不大,则是缺乏弹性,或者说是趋于刚性的。通常,生活必需品倾向于刚性,非必需品及奢侈品倾向于弹性。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BR>&nbsp;&nbsp;&nbsp; (三)供需与政府政策<BR>&nbsp;&nbsp;&nbsp; 政府可以利用供求关系的市场规律。通过对价格的控制来达到调节市场运作的目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政府会通过价格控制来改变市场的状况,例如规定价格上限。现在很多政府转向采用补贴而不是价格管制的方法来实现社会福利,这种补贴不会直接影响市场供给,因而不会引起短缺现象。<BR>&nbsp;&nbsp;&nbsp; 2010年9月29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措施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主要内容包括:(1)各地要加大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力度。(2)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3)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4)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5)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这一系列的调控政策主要是抑制()。<BR>&nbsp;&nbsp;&nbsp; A. 投机性、投资性需求<BR>&nbsp;&nbsp;&nbsp; B. 奢侈性需求<BR>&nbsp;&nbsp;&nbsp; C. 那些不具备购房风险防范承受能力的需求<BR>&nbsp;&nbsp;&nbsp; D. 过度超前消费的需求<BR>&nbsp;&nbsp;&nbsp; E. 结构性需求<BR>&nbsp;&nbsp;&nbsp; 【答案】 ABD<BR>&nbsp;&nbsp;&nbsp; 【解析】 本题考查对国家政策的理解,C、E的需求并不在被抑制的范围之内。<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城市土地的供需关系<BR></STRONG>&nbsp;&nbsp;&nbsp; (一)城市土地的需求<BR>&nbsp;&nbsp;&nbsp;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城市土地供给往往是有限的,土地需求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城市土地需求会受到空间区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状况、地区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城市经济起飞和规模扩张阶段,对土地的需求量很大;中央商务区和交通枢纽等具有区位优势的土地,由于使用价值很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程度也很高,相反,城市边缘地带和交通闭塞位置的土地,其需求量就要小得多。<BR>&nbsp;&nbsp;&nbsp; (二)城市土地的供给<BR>&nbsp;&nbsp;&nbsp; 城市土地供给包括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自然供给是一种无弹性供给,即可供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供给的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它存在相互竞争和相互置换的情况,从而可使同一地块的土地从某种用途转变成另一种用途。由于土地改变用途具有高成本性,因此导致土地供给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缓慢,但市场信号对于土地的中长期供给仍具有影响力。<BR>&nbsp;&nbsp;&nbsp; (三)城市土地的供求平衡<BR>&nbsp;&nbsp;&nbsp; 自由市场主义者认为,在公开、公平和竞争条件下,土地供求关系决定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供求关系,只要实行土地竞标“出价高者优先获取”原则,就能够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由于土地资源的特殊属性,土地供给中很容易出现投机和垄断价格的情况。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目的在于,避免少数集团因追求特殊利益而损害了公共利益,遏制市场不公平竞争,防止由于市场投机性带来的土地配置失误,并提供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三节&nbsp; 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城市规模<BR></STRONG>&nbsp;&nbsp;&nbsp;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因各城市所处的内外条件不同,会形成城市间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规模。<BR>&nbsp;&nbsp;&nbsp; 城市规模,是人口、经济、科学技术等在城市的聚集规模,是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城市规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生产力规模、消费力规模等;狭义的城市规模仅指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规模主要有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种表达方式。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是城市极为重要的一种综合性特征。但是,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受国内总人口、城市化水平、城市数量、城市分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分级标准相差很大。确定人口规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组成以及人口分布,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市场经济、建筑布局、场所设置、道路修建、绿化方案以及管理配置等的规划。<BR>&nbsp;&nbsp;&nbsp; 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根据人口规模以及人均用地指标就能确定城市的用地规模。因此,在城市发展用地无明显约束的条件下,一般是从预测人口规模着手研究,再根据城市的性质与用地条件加以综合协调,然后确立合理的人均用地指标,就可推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城市经济增长<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增长在城市这个特殊区域内的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有着不同于一般经济增长的特点:<BR>&nbsp;&nbsp;&nbsp; 第一,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BR>&nbsp;&nbsp;&nbsp; 第二,城市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收入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BR>&nbsp;&nbsp;&nbsp; 第三,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即城市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要素比例的合理性及产出的高效性;整个城市经济部门特别是物质生产部门与基础结构部门结合方式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主导产业部门与整个城市经济部门的协调性等。<BR>&nbsp;&nbsp;&nbsp; 第四,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物质财富和社会财富的增长。<BR>&nbsp;&nbsp;&nbsp; 第五,城市经济增长还意味着在城市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的同时,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BR>&nbsp;&nbsp;&nbsp; (单选题)城市经济增长是一个城市的收入和产出的扩大,它可以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的变动来衡量。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2008年真题第4题)<BR>&nbsp;&nbsp;&nbsp; A. 实物、价格、人口B. 实物、人口、消费量<BR>&nbsp;&nbsp;&nbsp; C. 实物、生产量、消费量D. 实物、人口、收入<BR>&nbsp;&nbsp;&nbsp; 【答案】 A<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四节&nbsp; 城市土地中的资源配置原理</STRONG></P>
<P><BR>&nbsp;&nbsp;&nbsp; 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区域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空间的总和。<BR>&nbsp;&nbsp;&nbsp; 城市土地具有三个层次:<BR>&nbsp;&nbsp;&nbsp; 城市土地是城市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城市土地的特性,可以从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进行界定。<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土地稀缺原理<BR></STRONG>&nbsp;&nbsp;&nbsp; 土地既是资源,又是财产。为了说明土地的稀缺原理,我们引用财产的有关内容。<BR>&nbsp;&nbsp;&nbsp; 经济学家通常将财产分为自然财产和经济财产。<BR>&nbsp;&nbsp;&nbsp; 自然财产指自然存在的、数量充裕的、足敷一切需求的财产。这些财产,人类离不开,但又不需要购买,人类也无法垄断它,这就是所谓的“无价之宝”。<BR>&nbsp;&nbsp;&nbsp; 经济财产则往往是凝结有人类劳动的、供不应求的财产。这类财产不但可通过买卖进行流通,而且其价格还与稀缺度成正相关,即稀缺度越大,其价格越高;反之,其价格越低。<BR>&nbsp;&nbsp;&nbsp; 人口数量在增长,社会产业的规模和种类也在快速发展,这些变化都对适宜用途的土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BR>&nbsp;&nbsp;&nbsp; 说到底,土地的稀缺性,就是适合各种用途的土地的供不应求。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土地稀缺是土地有价的原因之一。<BR>&nbsp;&nbsp;&nbsp; <STRONG>二、替代原理<BR></STRONG>&nbsp;&nbsp;&nbsp;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购买同类同用途商品中的廉价商品,如用大宗的上市的水果、蔬菜代替刚上市的水果蔬菜。<BR>&nbsp;&nbsp;&nbsp; 一般说来,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在质上具有同样的用途,或者同样让人满意的时候,人们就愿意以购买低价商品代替高价商品。<BR>&nbsp;&nbsp;&nbsp; 替代原理的作用:支配土地从一种用途转向另一种用途;使人们在组织生产时,尽量用同种功用的低价因素替代高价因素。<BR>&nbsp;&nbsp;&nbsp; <STRONG>三、比例原理<BR></STRONG>&nbsp;&nbsp;&nbsp; 以土地为中心的生产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生产工具和经营管理者。<BR>&nbsp;&nbsp;&nbsp; 只有这些因素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如果这些因素按合理的比例相结合,就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BR>&nbsp;&nbsp;&nbsp; (单选题)城市土地有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就自然属性而言,()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BR>&nbsp;&nbsp;&nbsp; A. 不可再生性B. 固定性<BR>&nbsp;&nbsp;&nbsp; C. 生产性D. 承载性<BR>&nbsp;&nbsp;&nbsp; 【答案】 D<BR>&nbsp;&nbsp;&nbsp; 【解析】 承载性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城市土地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也是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这一特性为承载性。城市土地承载性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影响主要在物理属性方面,而与其自身肥沃程度无关。<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五节&nbsp; 土地制度改革</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进程</STRONG><BR>&nbsp;&nbsp;&nbsp;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土地制度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BR>&nbsp;&nbsp;&nbsp; 1.第一阶段(1949—1952年),此阶段为农民土地私有制阶段。<BR>&nbsp;&nbsp;&nbsp; 2.第二阶段(1953—1957年),此阶段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向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时期。<BR>&nbsp;&nbsp;&nbsp; 3.第三阶段(1958—1978年),此阶段为农民土地公有制下“两权”合一的土地经营时期。<BR>&nbsp;&nbsp;&nbsp; 4.第四阶段(1979年以来),此阶段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两权”分离的土地经营时期。<BR>&nbsp;&nbsp;&nbsp; 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两权”分离的土地经营。土地公有制下“两权”分离的土地经营是指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归土地经营者。这种土地制度是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契约,将集体公有的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经营项目发包给农民家庭自主经营,在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单家独户难以承担的公共服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因而它通常被人们表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R>&nbsp;&nbsp;&nbsp; <STRONG>二、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特征<BR></STRONG>&nbsp;&nbsp;&nbsp; 1.促使土地由分散占有到相对集中占有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一条主线。<BR>&nbsp;&nbsp;&nbsp; 土地由分散占有到相对集中占有是土地制度发展的趋势。从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到20世纪70年代末可以说是土地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家庭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集体集中统一经营转变为家庭分散经营,由集中走向分散。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的种种尝试(如出让、出租、转让、转包、入股、抵押、“四荒”拍卖等)又力图将土地由分散改变为集中,集中到种粮大户或集体农场。<BR>&nbsp;&nbsp;&nbsp; 2.在土地相对集中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目的,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BR>&nbsp;&nbsp;&nbsp; 从一般意义上说,大规模经营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试图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引导农民走规模经营的道路,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收归集体所有,实现了集体统一经营基础上的土地规模经营。但是由于照搬苏联的模式,脱离了农业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不尊重农民的意愿,过快地实行合作化,并过早过快地实行了向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过渡。因而农业集体化的大规模经营并未显示它应有的高效率。<BR>&nbsp;&nbsp;&nbsp; 3.在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土地集中机制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的转变是基本趋势。<BR>&nbsp;&nbsp;&nbsp; 通过土地兼并实现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在其他国家几乎都是历时长久而成效甚微,特别是在土地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等,而我国的农业集体化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行政力量无偿取消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在大陆范围内实现了土地所有权的集中,但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成功地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是一种僵化的低效率运行和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地集中机制逐步转向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市场机制调节土地的流动和转让。<BR>&nbsp;&nbsp;&nbsp; 4.土地经营的规模必须适度,必须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要求相一致。<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六节&nbsp; 城市交通的供求特征及政策调控</STRONG></P>
<P><BR>&nbsp;&nbsp;&nbsp; 交通经济属于部门经济。根据交通产业的性质,交通经济属于典型的网络型产业经济范畴。其重要概念包括:公共产品、外部性、供需与市场平衡、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效益和边际效益、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及沉没成本、运输企业补贴、弹性、时间价值、垄断与调控等。<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城市交通的供求特征<BR></STRONG>&nbsp;&nbsp;&nbsp; (一)交通需求<BR>&nbsp;&nbsp;&nbsp; 1.概念<BR>&nbsp;&nbsp;&nbsp; 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进行移动的要求。它具有需求时间和空间的不均匀性、需求目的的差异性、实现需求方式的可变性等特征。<BR>&nbsp;&nbsp;&nbsp; 2.类型<BR>&nbsp;&nbsp;&nbsp; 交通需求包括人的出行需求(出行本身具有目的性的直接性或者本源性需求,满足他人的活动或者经济欲望的派生性需求)、派生性交通需求(是本源性交通需求的前提)、货物的运输需求。<BR>&nbsp;&nbsp;&nbsp; (二)交通供给<BR>&nbsp;&nbsp;&nbsp; 1.概念<BR>&nbsp;&nbsp;&nbsp; 服务与商品不同,它是无形的商品。交通提供的服务是使人或货物实现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可以说交通生产了服务。交通供给是指为了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它具有供给的资源约束性、供给的目的性、供给者的多样性等特点。<BR>&nbsp;&nbsp;&nbsp; 2.特征<BR>&nbsp;&nbsp;&nbsp; (1)服务的可生产性。交通产品的无形性,说明生产和消费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一致。有形商品一般在出厂后,在与生产场地不同的地区消费而交通必须在消费者需要运输的时间和空间里供给。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通服务消费又可以认为是一种生产。此外,因为交通服务不能储存,所以也没有库存,因此也就没有投机,于是,交通服务又被称做速成商品。<BR>&nbsp;&nbsp;&nbsp; 从交通服务的无形性和速成性特征考虑,交通服务生产后并不存在浪费,而是交通设备未被用于服务。这样,在交通服务的生产中,一直有闲置设备存在。<BR>&nbsp;&nbsp;&nbsp; (2)闲置设备。交通服务中的闲置设备是由交通需求时空上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一天中的需求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不同,季节的不同,天气的不同,节假日与工作日的不同等,交通需求都会有很大差别。此外,还有潮汐式交通需求。如果将交通服务定位在满足高峰时段的交通需求,那么在非高峰时段必然产生交通设施的闲置。相反,如果定位太低,又会发生经常性的交通拥堵。<BR>&nbsp;&nbsp;&nbsp; 显而易见,我们不需要交通设施的闲置浪费,交通经营者应该尽量减少交通设施的闲置,将闲置设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交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BR>&nbsp;&nbsp;&nbsp; (三)交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BR>&nbsp;&nbsp;&nbsp; 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是有限制的。但供给必须满足社会各项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需求,保持交通运输系统在可接受的负荷状态下运行,否则城市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同样,由于供给的短缺,必须对需求进行调控,即发达国家常用的交通需求管理。<BR>&nbsp;&nbsp;&nbsp; 交通供给与需求是一对错综复杂的矛盾,由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观念差异,处理这一矛盾的手段和实施效果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在交通供需关系的处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BR>&nbsp;&nbsp;&nbsp; 1.过分强调供应不足。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是:“我国大城市道路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机动车的增长”。但实际上道路与机动车之间在数量上并不存在比例关系,车辆增长与交通量的增长也并非线性关系。从经济和资源上讲,我国大城市道路建设要满足需求是不可能的。因此道路建设的目标应定位在防止交通拥挤的过度恶化和为大多数地区提供必要的可达性。<BR>&nbsp;&nbsp;&nbsp; 2.供给方向上的偏差。目前的交通供给过分集中在快速路、主干路、高架路、立交桥、地铁、轻轨等高投资的交通设施上,忽略了城市支路网的建设和常规公交车的发展,对停车、加油、步行、换乘等交通设施以及交通管理和服务的供给则一笔带过。这种方向上的偏差直接造成了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低效率。<BR>&nbsp;&nbsp;&nbsp; 3.对部分需求的忽视。交通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应该看到自行车在我国城市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适用性,国外的研究表明,摩托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交通工具,但是目前我们在对待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方式的态度上,往往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另外,对步行交通的忽视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BR>&nbsp;&nbsp;&nbsp; 4.价格政策不合理。价格是调节供需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效率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价格过高会导致使用者减少,城市总体运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对于低效率的交通方式(如私车、出租车等),价格过低会导致使用者增加,也会使总体效率下降,成本升高。目前我们制定的很多价格政策不尽合理,导致城市运输成本的升高和总体运行效率的下降。<BR>&nbsp;&nbsp;&nbsp; 交通供需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建立在综合而均衡的交通发展战略基础上,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分析和效用评价的基础上。供需关系必须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交通运输总成本的下降和效率的提高。</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城市交通的政策调控<BR></STRONG>&nbsp;&nbsp;&nbsp; (一)交通先导政策<BR>&nbsp;&nbsp;&nbsp; 坚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中心城建成区的改造和新城建设要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先行实施”的原则,建设规模及功能布局要以交通设施资源可能提供的容量为约束条件,实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和交通组织设计审查认证制度。<BR>&nbsp;&nbsp;&nbsp; (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BR>&nbsp;&nbsp;&nbsp;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公平和效率的原则,合理分配和使用交通设施资源,在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和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先条件。<BR>&nbsp;&nbsp;&nbsp; 设施用地优先。优先安排公共交通设施建设用地,确保公交场站设施与土地开发项目同步建设。各阶段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均须为公共汽(电)车场站、地铁车站、换乘枢纽和车辆维修保养设施留足建设用地。不得随意挤占或挪用公共客运设施用地。<BR>&nbsp;&nbsp;&nbsp; 投资安排优先。2010年以前,公共客运交通在交通建设投资中所占份额由18%提高到50%以上,重点支持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BRT)系统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公共交通(含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及电车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导,积极吸引社会投资。<BR>&nbsp;&nbsp;&nbsp; 路权分配优先。在城市道路资源分配和路口放行上给予公共客运优先权。<BR>&nbsp;&nbsp;&nbsp; 财税扶持优先。公共交通实行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低价格政策,给予公交企业税费减免、政策性运营补贴以及其他有利于公交企业良性发展的扶持政策。<BR>&nbsp;&nbsp;&nbsp; (三)区域差别化交通政策<BR>&nbsp;&nbsp;&nbsp; 从城市不同区域交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交通资源实际状况出发,中心城与新城采用不同的交通模式,实施因地制宜的交通设施供给与管理政策。中心城内的旧城区和旧城以外的区域交通模式与政策也要有所区别。以北京市为例可采取如下区域差别化的交通政策:<BR>&nbsp;&nbsp;&nbsp; 旧城区:按照保持整体风貌的要求,基本维持既有的道路网整体格局。对已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内环路以内地区,尤其是皇城范围,道路空间尺度基本维持现状。在对胡同系统的整体格局实行原貌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按照行人、自行车和小型公共汽车的优先次序合理利用。重点发展以地铁和地面公交为主的公共客运体系,通过停车位供给总量控制、停车收费政策以及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行通行收费等手段,对小汽车交通实行相对从紧的管理政策。<BR>&nbsp;&nbsp;&nbsp; 旧城以外的中心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大容量公交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根据道路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限度,对小汽车交通实行适度调控政策。<BR>&nbsp;&nbsp;&nbsp; 新城和郊区城镇: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服务网络的同时,要为小汽车交通提供相对较为宽松的使用空间。新城道路网密度要达到5—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要达到20%以上,新城的各类停车泊位总数要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2—1.3倍。<BR>&nbsp;&nbsp;&nbsp; 此外,新城要有适度规模和完善的配套功能,减少与中心城之间的穿梭交通量。<BR>&nbsp;&nbsp;&nbsp; (四)小汽车交通需求引导政策<BR>&nbsp;&nbsp;&nbsp; 在大力发展以公共客运为主体的综合运输前提下,对小汽车交通在行驶区域、行驶时段以及停车服务等方面实行差别化调控管理,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实施必要的限制,保持汽车交通量与道路负荷容量协调匹配增长,确保中心城道路系统维持适当的服务水平。<BR>&nbsp;&nbsp;&nbsp; 把停车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作为调节道路交通负荷的重要手段,对不同区域制定不同的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和停车服务价格,推行分时段弹性停车费率制度,调节道路交通负荷的时空分布,提高道路交通设施利用效率。<BR>&nbsp;&nbsp;&nbsp; 积极推进公车改革,减少单位公车的配置和使用量。提倡“合乘”制,对高载客率的车辆给予优先通行权。<BR>&nbsp;&nbsp;&nbsp; (五)政府主导的交通产业市场化经营政策<BR>&nbsp;&nbsp;&nbsp; 在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社会公益性,满足公众需要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交通产业市场化步伐。<BR>&nbsp;&nbsp;&nbsp; 进一步深化城市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构筑政府投资、企业自筹、社会投资等多元化主体的投融资体系,拓展投融资渠道,盘活存量,引进增量,不断增加交通建设投资规模。<BR>&nbsp;&nbsp;&nbsp; 对公益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和有收益的经营性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统筹协调的交通服务价格体系,满足不同服务水平档次的交通需求。对企业为实现公益性目标承担的指令性任务给予相应补贴。<BR>&nbsp;&nbsp;&nbsp; 逐步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服务经营市场,引进竞争机制,推进特许经营制度。取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自主经营,自担风险。<BR>&nbsp;&nbsp;&nbsp; 政府制定和完善市场经营法规,对经营市场严格监管。不断完善企业资质和信用考核制度,同时对企业合法经营权益给予充分保障。<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七节&nbsp; 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特征与经营</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成<BR></STRONG>&nbsp;&nbsp;&nbsp; 现代城市,不论何种性质、何等规模,其基础设施的构成大体上是一样的,只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存在细微差别。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内容,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能源、交通、邮电、通信、环境保护、防灾等工程性基础设施;广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除上述内容外,还包含住宅、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部门,统称为城市社会设施。本节分析研究的是狭义范围内城市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内容。<BR>&nbsp;&nbsp;&nbsp;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城市基础设施分为6个子系统,其下属又分为22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BR>&nbsp;&nbsp;&nbsp; 它包括4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系统;<BR>&nbsp;&nbsp;&nbsp; (2)自来水生产与供应系统;<BR>&nbsp;&nbsp;&nbsp; (3)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BR>&nbsp;&nbsp;&nbsp; (4)雨水排放系统。<BR>&nbsp;&nbsp;&nbsp; 2.城市能源系统<BR>&nbsp;&nbsp;&nbsp; 它包括3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电力生产与输送系统;<BR>&nbsp;&nbsp;&nbsp; (2)煤制气、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的生产及供应系统;<BR>&nbsp;&nbsp;&nbsp; (3)热源的生产与热力输送系统。<BR>&nbsp;&nbsp;&nbsp; 3.城市交通系统<BR>&nbsp;&nbsp;&nbsp; 它包括4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道路与停车设施系统;<BR>&nbsp;&nbsp;&nbsp; (2)公共交通系统;<BR>&nbsp;&nbsp;&nbsp; (3)快速交通系统;<BR>&nbsp;&nbsp;&nbsp; (4)对外交通系统。<BR>&nbsp;&nbsp;&nbsp; 4.城市通信系统<BR>&nbsp;&nbsp;&nbsp; 它包括4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邮政设施系统;<BR>&nbsp;&nbsp;&nbsp; (2)电信设施系统;<BR>&nbsp;&nbsp;&nbsp; (3)广播设施系统;<BR>&nbsp;&nbsp;&nbsp; (4)电视设施系统。<BR>&nbsp;&nbsp;&nbsp; 5.城市环境系统<BR>&nbsp;&nbsp;&nbsp; 它包括3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环境卫生系统;<BR>&nbsp;&nbsp;&nbsp; (2)环境保护系统;<BR>&nbsp;&nbsp;&nbsp; (3)园林绿化系统。<BR>&nbsp;&nbsp;&nbsp; 6.城市防灾系统<BR>&nbsp;&nbsp;&nbsp; 它包括4个分系统:<BR>&nbsp;&nbsp;&nbsp; (1)消防系统;<BR>&nbsp;&nbsp;&nbsp; (2)防洪系统;<BR>&nbsp;&nbsp;&nbsp; (3)抗震及防地沉系统;<BR>&nbsp;&nbsp;&nbsp; (4)人防备战系统。<BR>&nbsp;&nbsp;&nbsp; 以上6个子系统、22个分系统构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系统,它们各成一体、相对独立,又紧密配合、协调运转,从而保证了城市生产与生活的顺利进行。<BR>&nbsp;&nbsp;&nbsp;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城市基础设施被分为三大类,即统计部门把基础设施划分为电力建设、运输邮电与市政公用设施三个部门。其中电力建设、运输和邮电由上级政府部门负责建设与管理,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则由本城市政府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又分为公用事业与市政建设两部分:公用事业包括市内交通、自来水与煤气的生产、供应;市政建设包括市政工程(公共照明、排水、防灾等设施)、园林绿化、清洁卫生、环境保护等。</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P><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城市基础设施的特征<BR></STRONG>&nbsp;&nbsp;&nbsp; (一)服务的公共性与效益的间接性<BR>&nbsp;&nbsp;&nbsp;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主体设施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可能只为某些方面、某些人提供服务,但前者却必须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提供服务,它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不能拒绝任何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基础设施产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的属于福利品(如道路、公厕),有的属于商品(如自来水、电话)。即使属于商品范畴,也和“私有品”不同,其大多数为“公共品”,即一个人对基础设施的使用不能以排斥其他人的使用为前提,城市基础设施也不能选择特定的服务对象并收费,这是由基础设施的性质所决定的。<BR>&nbsp;&nbsp;&nbsp; 由于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就带来了效益的间接性(这里的效益是指经济效益)。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大多为公用事业,其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大多为具有福利性质的半公共品或公共品,必须坚持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即不能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准则,而应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重。所以,城市基础设施部门要么没有经济收入,全靠政府财政补贴(如消防、人防、公共绿地等),要么收不抵支或收支大体平衡(如公交、自来水等),只有少数是有收益和盈余的(如电信、电力等)。<BR>&nbsp;&nbsp;&nbsp; (二)产业的综合性与管理的协调性<BR>&nbsp;&nbsp;&nbsp; 城市基础设施部门涉及两大产业(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个行业,因此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大系统。这个系统是否运转顺畅、高效优质,就在于它能否做到管理协调。正因为城市基础设施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处于多头管理的局面,相互协调、统一步骤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建成一片住宅如果通水不通路、通电不通热,依然不能投入使用,这就会造成财力的重大损失。城市基础设施各部门之间是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它们的效益是综合效益而非个别效益的总和,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制约城市生产与生活的顺畅发展。<BR>&nbsp;&nbsp;&nbsp; (三)开发的统一性与建设的超前性<BR>&nbsp;&nbsp;&nbsp; 任何人、任何单位、任何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产业部门的多元化,又使得它的开发活动必须统一进行。否则,此消彼长、互不配套,势必会造成相互牵制的局面。此外,基础设施点多线长、系统性强,需要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在道路的下部埋设各种管线),如果不能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多、牵涉面广、投资大、周期长,必须整个系统建成后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它的建设必须要有超前性。这里的超前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时间的超前,即提前建设,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就应完成建设用地的“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二是容量的超前,即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中需求的增长而留出一定的富余量,否则刚一建好又不敷使用,使基础设施永远处于瓶颈状态。<BR>&nbsp;&nbsp;&nbsp; <STRONG>三、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BR></STRONG>&nbsp;&nbsp;&nbsp; 在城市管理中,基础设施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运行质量。采取何种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同城市管理体制的设置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谓管理模式,就是在一定体制条件下的管理形式的框架。中外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BR>&nbsp;&nbsp;&nbsp; (一)政府全包全管模式<BR>&nbsp;&nbsp;&nbsp; 实行该模式的体制基本是计划经济。在这个模式下,由于政府的财力、精力有限,加上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都实行了垄断,因此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置往往失当,造成供给严重不足,营运效率低下,只能满足人们最低的需求,并且会形成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的问题。<BR>&nbsp;&nbsp;&nbsp; (二)政府公共管理模式<BR>&nbsp;&nbsp;&nbsp; 该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较完全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导型城市管理制度。在这个模式下,政府的职能十分明确,即只有供给和管理涉及公共利益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才能保证城市的平稳运行。这个模式的特点是:<BR>&nbsp;&nbsp;&nbsp; 1.政府的职能明确,权力边界清楚,政府能集中精力管理该管的事。<BR>&nbsp;&nbsp;&nbsp; 2.财政支出范围清楚,管理经费、财政补贴经费每年列入预算,有保障。<BR>&nbsp;&nbsp;&nbsp; 3.管理效率较高,综合成本相对较低。<BR>&nbsp;&nbsp;&nbsp; 4.管理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约束力较强,管理行为规范,具有长效性。<BR>&nbsp;&nbsp;&nbsp; (三)政府分级管理模式<BR>&nbsp;&nbsp;&nbsp; 这一般是特大城市或大城市采用的模式,其体制基础就是城市分级分权管理。这种模式的采用,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市级政府的管理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大事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下级(区、县)政府的积极性,从而扩大管理的覆盖面。<BR>&nbsp;&nbsp;&nbsp; 然而实行这种管理模式时必须处理好下列问题:<BR>&nbsp;&nbsp;&nbsp; 1.划分好上下级政府间的管理职能、管理范围,即具体的事权财权,以便于管理衔接和不留管理空白。<BR>&nbsp;&nbsp;&nbsp; 2.协调好条块之间的关系,即明确凡是涉及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设施的管理由条实行,而具体的较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的管理,如环卫、绿化管理等,则由块负责,在块的管理方面以综合执法为主。<BR>&nbsp;&nbsp;&nbsp; 3.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减少管理中的摩擦。如果以上问题处理不当,那么管理效果将事倍功半。<BR>&nbsp;&nbsp;&nbsp; (四)政府调控管理、市场多元化运作相结合模式<BR>&nbsp;&nbsp;&nbsp; 该模式的体制基础是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管理市场和较强的政府调控能力。香港特区政府主要实行这种模式。它的特点在于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是多元化的,但在政府调控范围之内。多元化供给的形式包括公办公营式、专利经营式和私商经营式等。政府调控管理的重点包括政府财力的投放对象管理,基础设施专营权的拍卖、招标管理等。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通过基础设施管理市场,以有限的财力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或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制定好相关的法律、市场规则与合同条款。<BR>&nbsp;&nbsp;&nbsp; (单选题)城市性基础设施是主要为城市自身服务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对于城市基础设施来说,它的服务价格通常由()来制定。(2008年真题第2题)<BR>&nbsp;&nbsp;&nbsp; A. 市场B. 政府和市场<BR>&nbsp;&nbsp;&nbsp; C. 政府单方面信息D. 使用者<BR>&nbsp;&nbsp;&nbsp; 【答案】 B<BR>&nbsp;&nbsp;&nbsp; 【解析】 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行业性基本特点和基本矛盾出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增加投资总量和提高运营效率为目标,建立政府与市场联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概括起来说,这一机制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政府与市场要共同发挥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力量,“两只手”都要硬,不论缺哪只“手”,或哪只“手”不到位,都不能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发展。二是政府与市场要合理分工。要坚持市场优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市场失灵”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同时要把政府投资严格界定在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之内。三是政府与市场相互制约。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必须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和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法则,按经济规律办事;市场化投资和经营城市基础设施,必须自觉接受政府监管,维护公众利益。因此,建立政府与市场联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的实质是,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的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的不同类型建立不同性质的投融资体制,从而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方式多样化。因此选B。<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8

主题

2621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99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6 16: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P align=center><STRONG>第八节&nbsp; 外部性经济问题和城市公共经济问题</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外部性经济问题<BR></STRONG>&nbsp;&nbsp;&nbsp; (一)外部性经济的概念<BR>&nbsp;&nbsp;&nbsp; 外部效果问题也就是项目经济的“外涉性”问题,所谓“外涉性”,就是为了自身目标而努力的人和部门,在努力的过程中或由于努力的结果而使社会得到意外的收益,或给他人或其他部门带来麻烦和损害的现象。这种正的或负的效果一般不会计入前者的费用或效益。所以这种后果是外部性经济问题。它可以影响某些部门和个人的经济效益。<BR>&nbsp;&nbsp;&nbsp; 部门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正面效果是城市产生、扩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的空间聚集优势表现为各种活动的外部性互补作用。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城市地域中向心递增,而在城市外围则逐渐减弱,这种空间上的序列变化体现为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收取级差土地使用费或“级差”地租是调节和在全社会分配这种利益的一种手段。<BR>&nbsp;&nbsp;&nbsp; (二)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BR>&nbsp;&nbsp;&nbsp; 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由它可知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当外部性经济问题引起市场配置资源低效率或失效时,政府可以对某些行为直接进行管制或运用市场规律将外部性经济内部化。即微观经济单位因其产生的外部经济而向得益者收取相应费用,或者因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而向受害者支付相应补偿,从而使经济意义上的外部性不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对那些有负面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收费和补贴那些有正面外部性的活动来使外部性经济内部化。<BR>&nbsp;&nbsp;&nbsp; (三)环境经济学的发展<BR>&nbsp;&nbsp;&nbsp; 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是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原因。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上的外部不经济,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由于环境的外部性,致使外部费用不能反映在价格信号上,无法通过其产品的价格杠杆来控制排污量。因此,经济学家开始寻求将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外部不经济影响内部化的方法,并探索与环境相关的种种经济学概念和分析方法。建立在福利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环境经济学最终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城市公共经济问题<BR></STRONG>&nbsp;&nbsp;&nbsp; 城市公共经济是关于城市社会整体发展和社会福利的经济。城市公共经济研究的领域,不但涉及城市治安、社区管理、城市环境、城市道路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还涉及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类产业的建设经营及服务定价。同时,城市公共财政是政府实行公共政策的主要基础,城市公共财政也是城市公共经济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BR>&nbsp;&nbsp;&nbsp; (一)消费者剩余<BR>&nbsp;&nbsp;&nbsp; 消费者剩余是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或服务支付的量减去买者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买者参与市场的收益。<BR>&nbsp;&nbsp;&nbsp; (二)生产者剩余<BR>&nbsp;&nbsp;&nbsp; 生产者剩余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的是卖者参与市场的收益。<BR>&nbsp;&nbsp;&nbsp; (三)垄断<BR>&nbsp;&nbsp;&nbsp; 如果一个企业是某一产品的唯一卖者,而且如果这个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供应者。在某一行业,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商品时,这个行业就被称为是自然垄断的行业。<BR>&nbsp;&nbsp;&nbsp; 由于垄断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会以以下几种方式对垄断问题作出反应:引入竞争机制,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管制垄断者的定价和行为或把一些私人垄断行业的企业变为公共企业。<BR>&nbsp;&nbsp;&nbsp; (四)公共物品<BR>&nbsp;&nbsp;&nbsp; 公共物品指那些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设施和服务。也就是说,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斥另一个人对它的使用。几乎每一种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来提供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收入为公共物品支付成本开支,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福利状况。<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5-1-15 06:46 , Processed in 0.084554 second(s), 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