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申论热点:传统节日文化回归

[复制链接]

18万

主题

18万

帖子

5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2579
发表于 2016-6-25 1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41126111710554.jpg

20141126111710554.jpg

   
   
     
   
   
   
     
   
   
   
   
     
   
   
   
   
      
     
     
     
   
     
     
     
     
    背景链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挟经济强势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人开始满足于对物质本身的追求,摈弃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理解,如重阳节孝亲敬老、端午节纪念屈原、中秋节合家团圆等一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已逐渐被淡化,传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考验。
关于中秋,我们总有很多的回忆:作为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小时候能和亲人一起,挤在小小的电视机前看联欢晚会,吃一口五仁月饼,“人月两团圆”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如今,中秋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假期,而非节日。平时忙碌于工作、学习的年轻人也许从许久之前便开始期待这难得的三天小长假,盼着可以去近郊或者哪里放松、休闲一下,甚至早已把计划做好。而一直赋闲在家的父母老人们,或许也从半年前就开始期盼着儿女可以回一趟家,共叙团圆。
其实不只是中秋节,不少传统节日于今似乎只剩下吃喝。元宵节除了元宵,端午节除了粽子,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念想。传统节日成了商家打造节日经济的跳板,消费主义时代的浮夸节日形态和商品形式使人们往往被“虚假的消费需求”所误导,一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内容的仪式庆典被简化甚至省略,节日食品、器具等的制作有些也已经失传,过节的氛围越来越淡薄。
与此同时,不仅传统节日变了味,教师节的腐败现象也让人们大跌眼镜。黑龙江哈尔滨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因在教师节当天未收到节日礼物,训了自己班学生整整一堂课……好端端的教师节变成了“送礼节”。

    深度解析
[表现及原因]
这些年来,伴随着消费主义与工具理性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核”向“形式”流转,甚至庸俗化为吃文化、休闲文化。譬如,中国的传统礼节文化,已经分化成两种“流派”:一是继承表情达意的简单传统,属于“礼义仁智信”的范畴,是一种美好的交际习俗;二是披着礼节的幌子李代桃僵,将“礼”装扮成权钱交易的硬通货,规避权力监督,达成灰色收益,上演“熟人规则”。
当我们在“拼假攻略”中体验休闲时光,当法律逼着人“常回家看看”,那些奔腾在历史长河中的节日意象,早就难以“人月两圆”。细究起来,无非是三种原因:【查看详细】
[传统节日的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传统节日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崛起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容回避的战略目标,给了中华文化极大的发展机遇。保护、传承和开发传统节日,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崛起和参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查看详细】
[传统节日面临的挑战]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有效传承着民族文化,保守与强化着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与民族情感认同。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传统节日屡遭质疑。作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精华与节日文化内涵的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等,如春节社火表演、舞龙舞狮、年画,清明扫墓踏青,端午龙舟竞渡,中秋节馈送礼物与拜月等传统节俗被有意的漠视与边缘化;因而,传统节日渐失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日趋空洞与表层。
【查看详细】
[对策措施]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载体和复合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居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的核心位置。因此要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不断创新和发展节日文化的内容内涵和载体形式,积极促进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活态。
第一,政府应对传统节日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发展给予积极引导。
从国家层面要为传统节日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如调整节庆放假制度。政府也要积极加强对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一些传统习俗、手工技艺因被边缘化而失传。要积极创设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们在不自觉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传统节日的浸染。【查看详细】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让传统节日真正回归“传统”
2.守护好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
[开头示例]
1.中秋节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被历代文人倾情咏唱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和亲情。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商业气息已经不可阻挡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中秋节更像一个市场消费的狂欢盛宴,那些蕴含在圆月、月饼里面的文化、习俗和亲情,日益淡化,甚至被渐渐遗忘。
[结尾示例]
1.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不单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个鲜明标志。作为国人,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努力,让我们的优秀文化真正能够源远流长。【查看详细】
   
    申论范文
守护好传统节日的文化基因
2014年中秋节前夕,新华网推出《记得吗?我们曾经这样过“中秋”》专题,以组图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时间段,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庆祝中秋佳节。步入新时代,虽然过节的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但人们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好愿景追求却从未改变,因为传统的节日里有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不可否认,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有所淡化。以端午节为例,很多人对端午节的意义知之甚少,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孩子们不识菖蒲、艾条模样,没有条件参加赛龙舟,也就难怪他们把“端午节”视为“粽子节”“吃货节”了。【查看详细】
【中公点评】
此篇文章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考生可在以下方面加以借鉴。
一是立意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方面。文章立意的重要性不必言说,是一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在具体的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鲜明”这一特点。
二是结构完整。文章共有8段,从整体结构上看,符合申论文章的写作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升华的结构展开。引用端午节示例贴合实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新都网

GMT+8, 2024-6-2 17:01 , Processed in 0.081169 second(s), 10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